安史之亂:唐玄宗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安史之亂的進程中,充滿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忽然之間一支軍隊就崩潰了,忽然之間大好形勢就逆轉了……讀者往往會詫異:那些決策者怎麼會做出如此荒唐的舉動?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他們舉動荒唐,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考慮到背後推動他們的力量。很多不合理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是眾多當事人對自我利益的理性規劃。只有理出事件背後的行為邏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場動亂何以如此展開,又何以如此收場。

安史之亂:唐玄宗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要搞明白安史之亂,首先要梳理一下雙方的力量對比。

大唐帝國的軍事力量,西北軍團對陣東北軍團

當時唐帝國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邊疆,內地相當虛弱。這種虛弱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短視,它是一種很自然的因果反應。如果實行的是徵兵制、府兵制,老百姓被輪番徵發到邊疆,幾年之後帶著作戰經驗返回家鄉,這樣內地會有一支潛在的預備部隊。但是唐朝逐漸實行募兵制,軍隊開始職業化。這樣一來,內地百姓就缺少實際作戰的經驗。《唐會要》裡就說,中原之人,“老死不聞戰聲”。這樣的一群良民怎麼能跟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職業兵對陣?唐朝又是外向型的強勢國家,軍事資源比較緊張,不可能把大量職業軍白白囤積在內地,這樣一來,內地就等於被解除了武裝。比如安祿山剛反叛的時候,滎陽的民兵居然“聞鼓角聲,自墜如雨”。這樣的部隊能管什麼用?

能打仗的就是邊軍。天寶年間,整個帝國有十大節度使,49萬邊軍。其中最重的有兩支,一支是西北軍團,包括隴右、河西兩鎮。此外還有一個朔方軍,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劃為西北軍團。另一支力量則是安祿山的東北軍團,包括范陽、平盧、河東三鎮。這兩支軍團大致實力相當,以天寶初年的數字計算,西北軍團(包括朔方軍)大約有21萬軍隊,東北軍團則是18萬軍隊。《通典》裡記載,“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它說的二統,就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到了戰爭後期,雙方都大量擴軍,質量自然參差不齊。同樣是一萬軍隊,臨時徵募的軍隊和原來的職業軍,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常能看到一支大軍被小規模敵軍擊潰。史書上往往不交代軍隊構成,讀者對“以少勝多”莫名其妙。

安史之亂:唐玄宗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處死兩名大將,手裡藏著一張大牌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安祿山帶著15萬大軍南下,一路攻城破郡,如入無人之境。唐玄宗起用了兩名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前去迎敵。這兩個將領都非常優秀,但是臨時拼湊出的軍隊,哪能抵擋住安祿山的東北軍?兩人一路退到潼關,死死守住關中的門戶。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潼關地勢險要,只要守住這裡,就有時間抽調西北軍團迎敵,慢慢挽回局面。但是唐玄宗做了一個極其可怕的決定,居然處決了這兩位大將!這個決定實在讓人難以理解,也許是他心態暴躁失衡,也許是疑心病發作,更有可能的是他並不理解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麼。安史之亂中,唐朝政府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但面臨複雜局面,誰都難免犯錯。錯誤並不等於荒謬。

但唐玄宗敢這麼幹,是因為他覺得手裡還藏著一張大牌,那就是哥舒翰。處死兩位大將後,唐玄宗起用了哥舒翰做潼關的最高指揮官。哥舒翰本來也非常能幹,但問題是他病了,中風癱瘓,躺在床上。唐玄宗讓這樣一個病人指揮大軍,是不是另一個荒謬之舉?倒也不完全是。當時河西、隴右兩軍正往前線抽調,在潼關聚集的軍隊非常龐雜,結構複雜,將領眾多,確實需要一個壓得住陣腳的元帥。哥舒翰和安祿山齊名,“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圖石堡取紫袍”,是大唐帝國威名最顯赫的將領。最重要的是,哥舒翰做過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是潼關那一大堆將領的老領導,確實能壓得住陣腳。唐玄宗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政治管理方面很敏感,對軍事方面則比較隔膜。他任命哥舒翰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慮,至於一個癱瘓病人如何指揮戰役,他好像並不擔心。既然他泡在華清池裡也能管理一個帝國,那哥舒翰躺在病床上為什麼就不能指揮一支軍隊呢? 好像也可以吧。

安史之亂:唐玄宗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形勢大好,唐玄宗卻做出另一個錯誤決定

當時的局面正向有利於唐朝政府的方向轉變。唐軍守住了潼關,安祿山被困在洛陽,無法西進。河西、隴右大軍正向潼關集結,而朔方軍則從側翼攻入河北,和當地起義的郡縣聯合起來,聲勢浩大,眼看要切斷安祿山和范陽老巢的交通線。安祿山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唐軍形勢一片大好。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叛亂應該不會持續8年之久。但就在這時,唐玄宗又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他督促哥舒翰從潼關出發,進擊叛軍。結果局面就此完全翻轉。

唐玄宗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有人說是楊國忠和哥舒翰有矛盾,所以趕緊讓哥舒翰出關,有人則說是唐玄宗驕傲自大等等,總之大家都覺得這個決定很蠢。每個人在事後評論的時候都會顯得很聰明,一副“果然不出我老人家所料”的樣子,其實如果讓他坐在唐玄宗的位置上,很可能會下達同樣的命令。因為這個命令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的,從表面看甚至很有道理。

首先,唐玄宗也有他的顧慮。關中需要大量物資供應,每年通過黃河要運過來差不多四百萬石糧食。現在安祿山把這條運輸線給掐斷了。物資只能經長江入漢水,然後從陸路運到關中,這樣一來數量就大大減少,唐朝政府自然會感到經濟上的壓力,自然會盼著儘快收回洛陽,打通運輸線。其次,你也不能說唐玄宗要錢不要命。他也掂量過軍事局面,覺得出擊沒有問題。其實讓我們和唐玄宗易地而處,多半也會覺得沒問題。河西、隴右兩軍主力都在潼關,又加上了其他部隊,潼關大軍已超過20萬人。安祿山的軍隊則分散得多,一部分留在老家,一部分囤在洛陽,一部分在河北和朔方軍周旋,真正部署在潼關前線的崔乾佑軍團大約只有兩三萬人。西北軍本身很強悍,歷史上的戰績一點不比東北軍差。現在它主力傾巢出動,憑什麼打不贏東北軍的一個支隊?唐玄宗當然會質問:哥舒翰為什麼不能出軍?這個問題並不能說愚蠢。

安史之亂:唐玄宗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軍事家和政治家的隔閡

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軍事將領都反對出擊。不光哥舒翰不同意,就連遠在河北的朔方軍將領也反對。由於史書上的記載很含糊,我們已經很難確定其中的原因,只能推測潼關軍團一定存在巨大的弱點。軍事家們都靈敏地嗅到危險,但政治家們卻完全不能理解。在歷史上,後方的政客和前線的將領間往往存在類似的衝突,這裡面有利益上的矛盾,但更多的是認知上的分歧。將領不能切實感受政客的壓力,政客也不能切身理解將領的風險。

結果發生了靈寶會戰。哥舒翰的20萬大軍在峽谷中覆沒,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人。河西、隴右這兩支西北軍主力就此消失。西北軍團被東北軍團的一支小部隊殲滅,這讓唐玄宗極度震驚,但哥舒翰、郭子儀他們似乎在開戰前就多少預測到了結局。問題出在哪兒呢?如果一定要猜的話,我覺得有可能是出在組織管理上。潼關大軍結構過於龐雜,比如它的外族部隊就有奴刺、頡、跌、朱耶、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陁、蓬子、處蜜、吐谷渾、恩結等一十三部落之多,而哥舒翰又是一箇中風的病人,指揮管理上可能確實有問題。各軍各自為政,前軍受挫後,後軍就自己崩潰掉了,黃河北岸的分遣隊居然“望之亦潰”。史書上說:“瞬息間兩岸皆空”。如果讓我說的話,這支大軍好像是被管理成本壓垮的。

無論如何,政客和將領間的隔膜導致了可怕的結果。政客壓倒了將領,結果軍事反噬了政治。形勢一天之間全盤逆轉。唐玄宗倉皇西逃,朔方軍也被迫撤出河北。沒有了正規軍的支持,河北義軍毫無抵抗能力,被殘酷地鎮壓掉了。這是安史之亂中最黑暗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