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利兮騅不逝——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與李白一起合稱“李杜”。這些,都是人們眼中常見的熟知的杜甫。

提起杜甫,很多人便會想到一位老者,飽經風霜,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也稱杜甫為“老杜”。杜甫給人的印象總是沉穩的老者,眉眼間永遠含著深深的憂慮,沉重而滄桑。世人對他的評價也總是“忠義凜凜令人思”諸如此類。但是卻少有人知道,除卻憂國憂民杜甫還有很多面。

時不利兮騅不逝——杜甫

當你真正去走進,去了解杜甫,而不是但從課本亦或是老師那裡去了解,你便會看到一位鮮衣怒馬的少年郎,帶著“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的張揚。你還會看見溫文爾雅的中年男子,有著“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柔情。

我們無論願不願意,都多少對杜甫有一定的瞭解,從他的詩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杜甫是一個相對內向的人。當然,這和杜甫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到杜甫時,他是官十四代。因此杜甫自小便修習儒家文化,講求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中庸之道。所以,我們便覺得相較於李白,杜甫更為沉穩內斂,喜怒不形於色。後來,安史之亂,國破家亡,讓杜甫變得更是含蓄內斂。

時不利兮騅不逝——杜甫

我們先說一說杜甫常見的一面,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我們想到杜甫,很容易就會想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首詩寫於公元761年,公元760年,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旁建成了一座茅屋,總歸是有了棲身之所,不料次年夏天一場大雨破了茅屋。杜甫就此聯想一路漂泊,和尚未平息的安史之亂,由此抒發感慨,寫成了這首詩。而這首詩也塑造了了一個杜甫,形象最鮮明的杜甫。即便當時,杜甫以年近半百,落魄到需求親告友,才有了棲身之所,但是他依然心繫天下,仍然會為他人著想。

時不利兮騅不逝——杜甫

我們再說說杜甫那少見的一面。杜甫的沉穩內斂,是在人生過程中沉澱出來的,兒時杜甫也曾是個恣意隨性的少年。

年少時,杜甫也一樣的張揚。我們可以去讀杜甫的《畫鷹》,一句“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抒發了杜甫自己的志向,也看到了杜甫如蒼鷹一般,蔑視那些“凡鳥”的狂傲。《畫鷹》是杜甫早年的作品,當時杜甫正值年少,也有著少年的張揚快意。

杜甫還是一個很長情,很專一的人。杜甫寫詩基本上都是愛國詩,但那少有的幾首寫女人的詩,基本上都是寫他的妻子。他們夫妻二人可以說是很讓人羨慕。杜甫無論何時都對妻子不離不棄,而妻子也從不曾嫌棄杜甫一生仕途不順。在我看來最好的愛情便是杜甫的那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含蓄中表達著自己對妻子的深深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