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開元三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揹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穿越3000餘年的歷史,早於古希臘詩人荷馬所作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古老的詩歌藝術。為便於觀眾瞭解,伍德將杜甫比作莎士比亞和但丁,但他同時也敏銳地指出,沒有任何一位西方詩人能與杜甫之於中國的地位所比擬,因為他的靈魂和作品是如此緊密地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要了解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重踩他腳下的泥土是最合適的方式。伍德的第一站便是杜甫的出生地——河南鞏義。杜甫幼年喪母,由姑媽一手帶大,14歲開始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詩歌才華,為國效力的夢想也早早根植在少年心中,正值唐朝的鼎盛時期,要想有所作為,長安是必去之地。然而,杜甫在科舉考試中屢屢落第,官場之路也並不順遂,但在長安期間,他結識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夥伴——李白。“在杜甫心中,李白是他的師長,李白對他敘事藝術細節的影響非常明顯。”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曾祥波這樣談道。即使兩人在短暫的相識之後再無見面,但李白對於自然的鐘情無形間影響著杜甫此後的創作。“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的誕生正是二人至情相知的最佳印證。

四川成都、湖南長沙,因為當時的戰局,杜甫被迫攜全家開始了此後延續一生的輾轉之路,地域與心境的變遷也如實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杜甫不再是那個豪邁的貴族詩人,而成為了無數個在困難中掙扎的老百姓,他的詩歌由此變得更為現實。”中南大學教授楊雨表示。在蜀中的草屋中、在湖南的群山峻嶺裡,詩人的創作達到了巔峰,對於家鄉的眷戀,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凝結在字裡行間。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的詩歌部分請來了當今最佳莎士比亞劇演員伊恩·麥克萊恩進行朗誦,他飽含深情地朗誦了包括《壯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江南逢李龜年》在內的等多首杜甫經典詩作。儘管譯詩難免存在過於直白之嫌,但在老戲骨低沉的聲音和深邃的眼眸中,詩人的憤懣與無奈恰能體現三分。

“杜甫的作品定義了詩歌的審美標準。他擁有敏感的思維,能讀到這樣的作品,是一種幸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歐文在片中這樣表示。詩人生活的時代早已離我們相去甚遠,但終年熙攘的杜甫草堂、張嘴就能背誦經典名句的孩童、搭配古琴演唱杜詩的大學詩社都昭示著這份深沉和執著從未遠去。

來自文匯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