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最近,BBC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了一股熱議,這個紀錄片把杜甫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稱杜甫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不得不說,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可能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學的看法。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杜甫畫像

杜甫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安史之亂造成了政治的動盪,自然災害造成了民不聊生,杜甫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是顛沛流離。杜甫的詩大部分都是創作於落難之時,他目睹了長安城的破敗,看到了忍飢挨餓的百姓,所以他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以感慨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壯志難酬。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杜甫草堂

一千多年後的徐悲鴻,也感受到了與杜甫同樣的困境,杜甫的詩勉勵了他。在抗日戰爭中,徐悲鴻儘可能地賣畫籌款,為國家效力,以儘自己的職責。知識分子的忠誠與良知,這是與杜甫一脈相承的。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徐悲鴻自畫像

徐悲鴻最喜歡的題材是馬和鷹。在1941年的《飛揚跋扈為誰雄》中,一隻雄鷹舞動雙翅,翱翔天際,目光凜凜,鷹爪尖銳,充滿霸悍之氣。鷹的身體、羽翼以乾溼濃淡不等的水墨繪出,羽毛虛實相間,用筆多樣,每一筆皆準確嫻熟,表現出了處於動勢之中的雄鷹的姿態與氣勢,形神俱佳。畫家將西畫中的寫實性與傳統筆墨的寫意性相融合,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使雄鷹的形象不僅生動逼真,而且兼具傳統筆墨的恣意之態。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飛揚跋扈為誰雄》 徐悲鴻 1941年

“飛揚跋扈為誰雄”的畫題出自杜甫的《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句詩實際上是描寫李白的孤傲性格。李白與杜甫的友情是一段文人佳話,雖然兩個詩人風格迥異。成名較早的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春風得意,狂放不羈,所作之詩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杜甫則是親眼目睹了一個盛世的落幕,坎坷的經歷和嚴謹的性格讓他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李白畫像

對於徐悲鴻而言,這句杜甫贈李白的詩很有深意。一方面是自喻,一方面則是諷刺。徐悲鴻曾說:“我喜歡畫鷹,但有時並不喜歡鷹。”鷹擊長空的威猛矯健,是力量與自由的象徵,是他所喜愛與讚美的,但飛揚跋扈又是他所厭惡的。因此,鷹在徐悲鴻筆下就有正反兩種象徵寓意:一種是用鷹的霸氣來象徵自己的不妥協的性格,一種是表達對飛揚跋扈之人的不滿。

這幅畫創作之時,正是中國硝煙瀰漫之際,徐悲鴻在東南亞籌款救國,1941年12月,檳城淪陷,新加坡也危在旦夕,徐悲鴻只得倉促離去,連許多畫作也無法帶走。可以想象徐悲鴻對於時局的擔憂和對於日本侵略者的憤怒,畫中的“飛揚跋扈”飽含了他的無奈與譴責之意。

徐悲鴻一向很喜歡杜甫的詩,因為在不同的時代中他找到了共鳴。在一幅《哀鳴思戰鬥》中,一匹駿馬立於衰草之中,靜靜站立,昂首回顧,凝視遠方,若有所思,似乎在尋找一個目標隨時揚蹄前進。馬鬃飛揚,馬尾垂下,一動一靜,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張力。畫法上延續了徐悲鴻的大寫意馬的風格,以大筆勾出外形,結構準確,馬鬃、馬尾以重墨渴筆寫出,身軀處僅掃以幾筆淡墨,信筆而出,不拘成法。

杜甫、李白與徐悲鴻:他們之間有什麼交集?

《哀鳴思戰鬥》 徐悲鴻

“哀鳴思戰鬥”的畫題出自杜甫的《秦州雜詩》:“西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徐悲鴻在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所創作的馬畫中,曾經屢屢拾取其中的一兩句題於畫上,這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抗日戰爭的戰火正在蔓延,人們生活在深淵的邊緣,“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這句充滿悲愴意味的詩表現出了當時那些愛國志士的滿腔熱血和無奈憤慨,反映了主張積極抗日的願望,以及在長夜中也要追索光明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