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最近,BBC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起了一股热议,这个纪录片把杜甫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称杜甫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不得不说,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可能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看法。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杜甫画像

杜甫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安史之乱造成了政治的动荡,自然灾害造成了民不聊生,杜甫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是颠沛流离。杜甫的诗大部分都是创作于落难之时,他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看到了忍饥挨饿的百姓,所以他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以感慨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壮志难酬。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杜甫草堂

一千多年后的徐悲鸿,也感受到了与杜甫同样的困境,杜甫的诗勉励了他。在抗日战争中,徐悲鸿尽可能地卖画筹款,为国家效力,以尽自己的职责。知识分子的忠诚与良知,这是与杜甫一脉相承的。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徐悲鸿自画像

徐悲鸿最喜欢的题材是马和鹰。在1941年的《飞扬跋扈为谁雄》中,一只雄鹰舞动双翅,翱翔天际,目光凛凛,鹰爪尖锐,充满霸悍之气。鹰的身体、羽翼以干湿浓淡不等的水墨绘出,羽毛虚实相间,用笔多样,每一笔皆准确娴熟,表现出了处于动势之中的雄鹰的姿态与气势,形神俱佳。画家将西画中的写实性与传统笔墨的写意性相融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雄鹰的形象不仅生动逼真,而且兼具传统笔墨的恣意之态。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飞扬跋扈为谁雄》 徐悲鸿 1941年

“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画题出自杜甫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句诗实际上是描写李白的孤傲性格。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是一段文人佳话,虽然两个诗人风格迥异。成名较早的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春风得意,狂放不羁,所作之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杜甫则是亲眼目睹了一个盛世的落幕,坎坷的经历和严谨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李白画像

对于徐悲鸿而言,这句杜甫赠李白的诗很有深意。一方面是自喻,一方面则是讽刺。徐悲鸿曾说:“我喜欢画鹰,但有时并不喜欢鹰。”鹰击长空的威猛矫健,是力量与自由的象征,是他所喜爱与赞美的,但飞扬跋扈又是他所厌恶的。因此,鹰在徐悲鸿笔下就有正反两种象征寓意:一种是用鹰的霸气来象征自己的不妥协的性格,一种是表达对飞扬跋扈之人的不满。

这幅画创作之时,正是中国硝烟弥漫之际,徐悲鸿在东南亚筹款救国,1941年12月,槟城沦陷,新加坡也危在旦夕,徐悲鸿只得仓促离去,连许多画作也无法带走。可以想象徐悲鸿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画中的“飞扬跋扈”饱含了他的无奈与谴责之意。

徐悲鸿一向很喜欢杜甫的诗,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中他找到了共鸣。在一幅《哀鸣思战斗》中,一匹骏马立于衰草之中,静静站立,昂首回顾,凝视远方,若有所思,似乎在寻找一个目标随时扬蹄前进。马鬃飞扬,马尾垂下,一动一静,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画法上延续了徐悲鸿的大写意马的风格,以大笔勾出外形,结构准确,马鬃、马尾以重墨渴笔写出,身躯处仅扫以几笔淡墨,信笔而出,不拘成法。

杜甫、李白与徐悲鸿: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

《哀鸣思战斗》 徐悲鸿

“哀鸣思战斗”的画题出自杜甫的《秦州杂诗》:“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徐悲鸿在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所创作的马画中,曾经屡屡拾取其中的一两句题于画上,这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抗日战争的战火正在蔓延,人们生活在深渊的边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这句充满悲怆意味的诗表现出了当时那些爱国志士的满腔热血和无奈愤慨,反映了主张积极抗日的愿望,以及在长夜中也要追索光明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