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懷著先天下之憂的命,卻未敢有後天下之樂的心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是作者寫於安史之亂時期,當時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百姓也難以維持生活,作者作此詩,表達了自己對民間百姓的同情,國家破亡的難過,更是期許自己強大,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胸懷,卻始終沒有表達過與民同樂的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內容: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懷著先天下之憂的命,卻未敢有後天下之樂的心

作為一首敘事詩,這首詩一共分為三個段落。

文章的第一段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首段寫八月的秋風無情的把自己草屋上的茅草捲走了,自己衣衫單薄,為國家政權心力交瘁略顯“蒼老”,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屋頂上的茅草被吹的四處飄落有的被吹到了樹梢上,有的被吹到了泥塘裡,而那些小孩子開始搶茅草,抱著茅草回家,作者稱這些小孩子“欺負”自己,看似是“欺”,實際上卻凸顯民間的疾苦,那麼多的人家,都因為家中貧寒,住不上遮風擋雨的房屋,他怎麼能忍心去叫著孩童,讓孩童放下茅草,只能回來拄著竹杖嘆息。

杜甫作為一個為國擔憂,為民嘆息的人,他面對孩童,面對自己,都是被時代所困的人,足以見得社會所遭受的苦難。

杜甫:懷著先天下之憂的命,卻未敢有後天下之樂的心

第二段“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寫自然天氣的變化,由風大、天黑自然的預徵,來表現下雨,此刻的詩人更加焦急,因為他的被子已經許久沒有曬過,硬邦邦的如鐵具,難以入睡,更何況還有一個小孩兒在被窩裡哭泣,定是被這難捱的日子困住了,杜甫看見這樣的狀況更加難過,想著給孩子找個暖和的地方,再看看屋裡,沒有一處乾燥的地方,都被雨淋成水,而且雨水下的那樣緊迫,一滴一滴的一直墜落,自己也捂不住的秋雨,更是難受!

“床頭屋漏無干處”僅這一句,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層面是從個人角度看,自己家疾苦,偏逢秋雨,自然天氣惡劣讓自己的草房刮破了,屋裡與屋外沒有不同,都被八月的秋雨淋的溼漉漉,沒有一點乾燥的地方;

第二個層面是從國家角度來看,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了戰爭,一反唐朝盛世,民生也和自己一樣疾苦,戰爭失敗後,國家政權動盪,無法挽回,整個社會也飽嘗戰爭痛苦,悲嘆之意呼之欲出。

杜甫:懷著先天下之憂的命,卻未敢有後天下之樂的心

第三段“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該是多麼寬廣的胸懷,才會幻想讓所有人住上遮風擋雨、寬敞明亮的大房子,穿著乾淨暖和的衣服,不再為生活所困,更會衣食無憂的度過此生!回頭再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作者願意凍死在這破舊的房子裡,都想著讓天下蒼生過得幸福,正是體現他憂國憂民,願意為民做任何事的心境。

杜甫:懷著先天下之憂的命,卻未敢有後天下之樂的心

戰亂頻仍、國家動亂之時,杜甫在自己僅有的茅屋被風吹飛了屋頂,又一夜漏雨輾轉難眠的境遇下,他不是自怨自艾地抱怨,也不是隻想自己過上好日子,而是想要有千萬間堅固的大房子讓更多的人過得安樂。

通讀此詩,更是覺得杜甫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牢牢的拴在一起,體現他“先天下之憂”,而且不想享有“後天下之樂”!

作者:蔡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