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怀着先天下之忧的命,却未敢有后天下之乐的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作者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百姓也难以维持生活,作者作此诗,表达了自己对民间百姓的同情,国家破亡的难过,更是期许自己强大,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胸怀,却始终没有表达过与民同乐的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怀着先天下之忧的命,却未敢有后天下之乐的心

作为一首叙事诗,这首诗一共分为三个段落。

文章的第一段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首段写八月的秋风无情的把自己草屋上的茅草卷走了,自己衣衫单薄,为国家政权心力交瘁略显“苍老”,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屋顶上的茅草被吹的四处飘落有的被吹到了树梢上,有的被吹到了泥塘里,而那些小孩子开始抢茅草,抱着茅草回家,作者称这些小孩子“欺负”自己,看似是“欺”,实际上却凸显民间的疾苦,那么多的人家,都因为家中贫寒,住不上遮风挡雨的房屋,他怎么能忍心去叫着孩童,让孩童放下茅草,只能回来拄着竹杖叹息。

杜甫作为一个为国担忧,为民叹息的人,他面对孩童,面对自己,都是被时代所困的人,足以见得社会所遭受的苦难。

杜甫:怀着先天下之忧的命,却未敢有后天下之乐的心

第二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自然天气的变化,由风大、天黑自然的预征,来表现下雨,此刻的诗人更加焦急,因为他的被子已经许久没有晒过,硬邦邦的如铁具,难以入睡,更何况还有一个小孩儿在被窝里哭泣,定是被这难捱的日子困住了,杜甫看见这样的状况更加难过,想着给孩子找个暖和的地方,再看看屋里,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都被雨淋成水,而且雨水下的那样紧迫,一滴一滴的一直坠落,自己也捂不住的秋雨,更是难受!

“床头屋漏无干处”仅这一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从个人角度看,自己家疾苦,偏逢秋雨,自然天气恶劣让自己的草房刮破了,屋里与屋外没有不同,都被八月的秋雨淋的湿漉漉,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

第二个层面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战争,一反唐朝盛世,民生也和自己一样疾苦,战争失败后,国家政权动荡,无法挽回,整个社会也饱尝战争痛苦,悲叹之意呼之欲出。

杜甫:怀着先天下之忧的命,却未敢有后天下之乐的心

第三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该是多么宽广的胸怀,才会幻想让所有人住上遮风挡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穿着干净暖和的衣服,不再为生活所困,更会衣食无忧的度过此生!回头再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愿意冻死在这破旧的房子里,都想着让天下苍生过得幸福,正是体现他忧国忧民,愿意为民做任何事的心境。

杜甫:怀着先天下之忧的命,却未敢有后天下之乐的心

战乱频仍、国家动乱之时,杜甫在自己仅有的茅屋被风吹飞了屋顶,又一夜漏雨辗转难眠的境遇下,他不是自怨自艾地抱怨,也不是只想自己过上好日子,而是想要有千万间坚固的大房子让更多的人过得安乐。

通读此诗,更是觉得杜甫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牢牢的拴在一起,体现他“先天下之忧”,而且不想享有“后天下之乐”!

作者:蔡小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