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說起唐朝,我們就會發現它有一個很明顯的中界線,這道中界線就是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是大唐王朝,盛世王朝,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元氣大傷,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安祿山父子與史思明父子四人領導的一場叛亂,而叛亂的原因也在於唐朝的節度使制度。

這些節度使手中掌握著自己藩鎮內的所有權力,這就有點像東周時期,那個時候的諸侯割據,到了唐朝後期,那就是諸節度使割據,而唐朝的皇帝對於這種現象也無可奈何。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在唐玄宗的時候,安祿山這個胡人得到了重用,當時天下也就十個左右的藩鎮,結果被安祿山拿走了三個,這就是想讓他謀反的節奏,在安祿山起兵反唐後,他的一位兄弟史思明迅速的響應,也帶領著自己藩鎮內的兵馬反唐,不過後來的史思明是投降過的,結果又復叛。

除了這幾位名人,在安祿山的帳下,還有著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田承嗣,他起初是安祿山手下的先鋒,因為他治軍有方,而且有謀略,所以在攻下洛陽之後,安祿山就命令他駐紮在洛陽旁邊的城池,後來洛陽被收復,而田承嗣也跟著投降了,並且還把史思明的家屬都進獻給了唐軍。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田承嗣投降之後,安史之亂也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只是小打小鬧,當時接受田承嗣投降的人是僕固懷恩,僕固懷恩害怕唐朝勝利後,自己的勢力被削弱,所以他就暗中培養田承嗣等叛將,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勢力,其中田承嗣成為了魏博節度使,魏博是唐朝的藩鎮之一。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唐朝僅僅有能力平掉安祿山等人的叛亂,已經無力治本了。因為藩鎮才是唐朝的最大威脅,可那個時候的藩鎮還依舊存在著,這也是唐朝的一種悲哀,本來是為了防備外敵的入侵,最後成為了自家人的內鬥。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田承嗣成為了魏博節度使後,非但不對朝廷繳納稅賦,而且對於唐朝的命令根本就不搭理,典型的和唐朝分庭對抗,田承嗣在自己的屬地建立了一座祠堂,這座祠堂祭奠的有四個人,分別是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

田承嗣的這種做法讓很多的人不滿,就連皇帝也不滿意,可是沒有辦法,田承嗣已經手握重兵,唐朝雖然想發兵收拾他,已經有心無力,後來唐朝還是討伐過幾次田承嗣的,當時田承嗣一面聯繫盟友,一面假裝向唐朝投降,就這樣,田承嗣混了過去。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田承嗣雖然被很多人的罵,被很多的人說成小人,可人家也活到了七十四歲才去世,而且是正常的去世,不是因為什麼意外,這就是所謂的“禍害遺千年”。在田承嗣去世之前,卻下達了一項命令,這項命令就是讓自己的侄子田悅繼承節度使的職位。

節度使本來是唐朝任命的,現如今卻成了田承嗣家裡的,當時田承嗣的兒子田緒也是在場的,為什麼田承嗣不乾脆把位子交給自己的兒子呢?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是田承嗣也害怕來自於外在的壓力吧,畢竟把位子傳給侄子還說的過去,傳給自己的兒子就太顯眼了。

參與安史之亂的叛將,投降後與唐朝分庭對抗,去世前傳侄不傳子

也正是因為田承嗣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導致了魏博鎮內部出現了爭鬥,首先就是田承嗣的兒子田緒殺掉了田悅,自己當了節度使,後來田緒又將節度使的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田季安,田季安也非常的有能力,可是田家還有一個人叫做田興,同樣是田承嗣的侄子。

在田季安去世後,他的兒子還非常小,所以權力被田家的管家給奪去了,這位管家也沒什麼能力,在唐朝派遣大軍來襲的時候,田興取代了管家,帶領著魏博的人馬投降了唐朝,很多其他的藩鎮看到田興歸附唐朝了,所以也都跟著歸附了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