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學的理論,緩解和改善社交帶來的緊張情緒

我自認為是木訥的人,15年前,第一次受邀為同事做婚禮的主婚人。深感壓力山大,求助一個老戰友。

“人在很多時候都會遇到緊張情緒”。老戰友說:“如上臺發言時、面見領導時、與對手談判時、與陌生人交流時等等。這些都是正常情況。這本身也是歷練。很多人經過這種歷練,越來越得心應手,揮發自如。但也有不少人,總是過不了這一關,只要站在眾人面前講話,就緊張地會臉紅、臉白等,有時說話還會帶些哆嗦的音調出來。遇到這些情況時,很多人給出的建議是暗示法:如多暗示自己不要害怕;暗示自己臨說話前,先平穩一下心態;暗示自己講話前,先深吸一口氣,或喝一口水等。實際上,這些建議和暗示,恰恰犯了心理調節的大忌。”

用佛學的理論,緩解和改善社交帶來的緊張情緒

這個戰友和我同年兵,軍醫大畢業,是某部的醫生。此人1985年初次嘗試從心理角度改善和矯治口吃;1989年,因軍地兩用人才需要,他做為教員之一,培訓專業外,還參與培訓了地方14個公司企業的員工,分禮儀、攻關、社交、彙報、引導等近10個專題。從此,對人的心理行為學有了進一步的興趣。現在除當醫生外,個人還從事心理分析和諮詢。

他說:“一個人如果從心理上出現了情緒,如緊張情緒,或厭煩情緒等,靠自己人為的壓制、牴觸等行為,是壓不住的。相反,這些情緒越壓制反而越厲害,甚至能出現崩潰。舉個例子:如果你厭煩室內鐘錶的“嘀噠”聲,這個時候,如果你越暗示自己不要聽,反而越會聽得到。最好的辦法是,任它“嘀噠”它的,你不理它,一會就聽不到了。”

用佛學的理論,緩解和改善社交帶來的緊張情緒

近年來研究道安文化,我接觸了一些佛學理論,發現佛學理論中有很多觀點,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良藥。比如,佛學裡有“入相而不住相,入境而不住境”這句話。大概意思是,你若看到什麼東西,看到了就看到了,如果不去刻意理解它、琢磨它,則一會就忘了。這句話的原意可能是針對禪修的,告訴修行得,若禪修時出現“幻像”的處理方法。但我覺得這話似曾相識,便又和戰友探討。

“是的”,他回答我:“現實中也是如此,我們每天會在大街上遇到數不清的人,這些人我們雖然看到了,但因沒放在心上,擦身而過後,一個也不會記住。即便有些特殊情況,如遇熟人寒暄幾句,或看到一盲人摸索著走路,你可能會產生些許心理活動,但過一會,也會忘掉。”

原來這句話,與當年我第一次做主婚人時,他對我開導的話如出一轍。當年他說:“如果我們上臺講話時出現了緊張情緒,最好的調節方法就是不管他!所謂不管他,就是帶著這個緊張和害怕上臺,做你自己該做的事。要注意聲音清亮地把主婚稿念出來,要注意念稿時不要出錯或少出錯。只要把注意力放在稿子上,不知不覺地就會把緊張和害怕忘的一乾二淨了。”

很幸運,按照開導,我那次主婚順利成功了。有了一次成功的愉悅,便有了再次上臺的慾望,後來,隨著主婚證婚增多,竟也能進入得心應手、揮發自如的狀態。那個狀態的我,往往心境愉暢,腦洞大開,還會出現超常的發揮!

用佛學的理論,緩解和改善社交帶來的緊張情緒

本人單位既是個展示單位,又要招商引資,我常要拿著話筒,面對百多人的客商隊伍介紹情況。單位剛組建時,找個向客商介紹情況的年輕人真難,現金獎勵也無濟於事。遇重要場合,要借旅行社導遊講解。我想起戰友的辦法,於是給眾人把道理講清楚,然後讓每人每週把單位簡介在眾人面前念一遍,唸錯一字者,加念三遍;每個科室輪流出人接待客商;人人站在臺前念學習體會。三兩個月時間,單位的姑娘小夥們都成了熟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