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孝子退捻匪

清朝咸豐年間,山東恩縣(今山東平原)城東鄉下,有位孝子在當地很有名氣。他大約五十左右,姓吳,是個聾啞人,早年喪父,孤兒寡母艱難度曰。為生計在縣城的錢莊(銀號)擔水打工,所掙微銀如數繳與老孃,以此奉養年邁體弱之母。雖在城裡打工,卻從不浪費擅自花一錢。

孝子雖聾啞,卻非常聰明靈機,且德行正經,規規矩矩。他能以己意揣測母意,母子以手勢及表情交流,甚為默契。母親想吃什麼,他就咿咿呀呀討母親示下,然後到城裡購之孝敬於母。如用兩手四指作圓圈,即知為餅,四指收攏覆腕,即指饅頭,用拇指與食指呈八字形,即指素餡角,伸掌四指擺動,即指活魚,垂手如提,即指肉類。娘倆憑此言語,百無一誤。

如果老母身體欠安,食少口苦,孝子即於暗處流淚,唉聲嘆氣,逢人即攢眉蹙額,作憂慮狀,向來人陳訴母親痛苦不堪,並主動為母請醫煎藥,耐心伺候。待老母漸漸好轉,食量逐增,孝子即在母旁咿咿呀呀,手舞足蹈,效演劇中人物,博其歡心。並且,逢人便指手劃腳拍掌大笑,行走蹦蹦跳跳歡樂快活,似在告訴他人,母親身體康復。以至數十年如一曰,從無差錯。

每逢寒冬晚上睡前,必先以已體溫為母暖被褥,服侍老母睡下後,直聽到母酣睡入夢,方離開退下,自已卻睡於草床之上。

如遇夏天數伏熱天,待驅趕蚊蠅後,門上掛好竹簾,奉母於中堂竹榻上就寢,自已則睡臥於當門口,代母飽蚊蚋然。午睡時,必先驅趕室內蚊蠅後,再驅趕房前屋後的飛鳥犬貓,以防叫聲相擾。村裡人爭相傳頌啞巴孝子,然而,必競家貧又殘疾,無人為其提親說媒,終是單身未娶,啞巴也不在乎,母親常對同情之眾人說:我寧有一個孝順啞巴兒子,也不願要好吃懶做長舌頭的忤逆之女人。

有一天,啞巴正擔水入店門,正遇知縣梅大人之公子穿著華麗服裝來到,不妨桶傾水流,將塵土濺於公子下。公子大怒訓罵呵叱,店中執事人急忙趕來勸解,公子方認識了吳家啞巴孝子。聽了這位孝子的動人事蹟後,他轉怒為喜,心悅誠服,當下在櫃檯支取數枚銅元親手贈送給啞巴,而啞巴堅決不受。執事人比劃著伸出無名指,啞巴方知梅公子憐其母年老艱難,特解囊相助,啞巴遂稽首拜謝。然而剛才公子呵叱之時,則挺立不屈,毫不畏懼。

擔水收工後,他拿著錢高高興興回家去。快到村口,見母正在倚牆等待,他象小孩一樣歡呼奔跑至母旁,差點一腳滑倒。母親見他雙手捧著銅錢遞過來,指著驚問從何而來。啞巴咿咿呀呀一番指劃,也難以表達清楚,母親誤以為兒子手中之錢是行竊所得,遍問左鄰右舍也不知情由,遂叱令啞巴跪下訓到:我寧要擔水掙來的蠅頭小錢,也不願有邪心長三隻手偷偷摸摸。

一怒之下,老人徑自柱杖跌跌撞撞到店舖找執事人等詣前指教,遍問執事諸人,方知梅公子誠心所贈。老人口唸阿彌陀佛,流淚而返。雖不足三里路程,畢竟年老體弱,半日方挪移到村。看兒子仍跪地不動,忙呼兒子起來,到旁扶兒道歉說:為娘錯怪你啦,我兒快快請起。

啞巴雖覺委屈,卻含淚強笑,起身後,牽母衣、指屋門、比劃鋪蓋,其意欲為母親置買新衣,置辦新裝。母親點頭抱著孝子老淚縱橫。眾人見狀,亦情不自禁感動落淚,一個個伸出拇指誇讚啞巴真孝順。

知縣大人梅公得知後,親制匾敬贈,欲懸掛於吳家母子戶門,啞巴哭泣不受,村裡鄉親方懸掛於巷口,既感榮光,又可教育後人。

有一天,捻匪(起義軍)蜂湧來犯其鄉,首領忽見巷口所掛孝子之匾,連忙揮手製止,並向城樓高喊:既是孝子村裡,我們也不願造次冒犯。能否讓孝子攜其母上城頭(臨時構築)許我們一觀後,我等義軍秋毫不犯,願避開撤走。

連喊幾聲,果見啞巴抱老人上城樓招手示意。匪首慌下跪行禮叩頭作揖,令下屬人群徐徐退去。

匪亂之後,淅江有位大紳士,叫孫怡軒,願為恩縣衙署募錢百餘金,欲重建城固恢復家園,所籌資金存於錢莊,知縣梅公特交待執事人員,從中取一筆籌謝啞巴母子,為其購田建宅和婚娶所需。後因梅公解任而去,此事被擱淺無人過問,甚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