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的指南

這週一,羅輯思維首推一本湛廬文化出版的新書《知識大遷移》。這本書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的新作。說人名,你不見得知道。不過你可能聽說過龐德斯通的兩本暢銷書,《無價》和《誰是谷歌想要的人才?》。

威廉·龐德斯通是麻省理工大學的物理學高材生,長期給《紐約時報》和《哈佛商業評論》撰稿。他出過14本書,題材各異。可見,他是個知識廣博的通才。給他貼個標籤——知識大咖。

這個知識大咖在新書《知識大遷移》中寫出了他對學習知識的思考和調研,最主要的一個思考是,在科技發達、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學習事實性知識,比如歷史、地理等人文常識。

龐德斯通發現在如今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反而更多的人變無知了,比如他在書中提到的一個可笑的例子,一家制片公司的高管不知道《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作品。

無知到一定程度就不知道自己無知了。龐德斯通稱這種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狀態為“元無知”。羅振宇稱之為“搜索無知”,就是百度搜索打開了,知識就存在網上,一搜便知,但是我們都想不起來去搜搜看,或者根本不知道搜什麼。

龐德斯通既然提出“元無知”這個問題,那肯定得解決問題。要不羅振宇也不會強烈推薦這本書,說這本書的觀點夠獨特、夠顛覆。

我覺得這本《知識大遷移》有一點是挺獨特的——龐德斯通用收入量化知識的價值。他用科學的方法(數理統計)調查採樣,計算得出知識和收入的關係很大,他還分別闡述了基礎科學、語法、語音以及體育等常識和收入的相關性。

龐德斯通從這些調研結果得出三個有關知識和收入的觀點,一個是專業水平越高,收入越高;另一個是專業水平相同時,專業外的知識範圍越廣,收入越高;最後一個是對非專業的知識,簡單瞭解對收入影響大,瞭解得太多太深奧反而對收入沒什麼影響。

通過以上三個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該廣泛涉獵非專業知識。而且對非專業知識,只要淺嘗輒止就行,沒必要深究。這個結論可謂是理性終身學習的宗旨。

日本暢銷書作家原尻淳一(尻kao一聲)也相似的觀點。他在《高效能閱讀》中寫了一個深入並廣泛閱讀的學習方法:“垂直型閱讀”乘以“水平型閱讀”,使知識立體化。

原尻淳一從縱向和橫向把知識分成兩部分,垂直方向是專業知識,水平方向是專業外的業餘知識。垂直方向,深入閱讀專業書籍;水平方向,大量閱讀專業周邊以及專業外的書籍。這樣既能做專才,又能做通才。

咱們回到《知識大遷移》這本書。

學習行為塑造了我們的直覺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實是連接不同個體、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共同參考點。

學習鍛鍊思考能力,而思考的原料是知識。這樣說很假大空,舉個例子把這種說法落在實處。

大家都知道“頭腦風暴”。當寫作或產品開發的思路枯竭時,可以應用“頭腦風暴”,充分利用發散思維,開拓思路。即使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觀點都可以提。也許這個觀點和你已知的內容加以整合,就能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好點子。但頭腦風暴有效的前提是,要有思考能力和知識儲備。不然,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羅振宇在第490期羅輯思維中介紹《知識大遷移》時也舉了個例子,一個數碼工程師除了上班之外,還特別愛下圍棋。圍棋和他的工作毫無關係。但是,他突發奇想,把圍棋和計算機科學聯繫起來,創造出舉世聞名的阿爾法狗。

我搜狗了下,阿爾法狗的設計團隊中的一個主要設計者、人稱“阿爾法圍棋之父”的戴密斯·哈薩比斯還真會下圍棋,而且是個多面手: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雙博士學位,自小學國際象棋,13歲榮獲國際象棋大師的稱號,大學期間又學習圍棋。

看完這個例子和看完這本書感覺一樣,我更焦慮,更鬱悶。書上建議做個通才,什麼都要知道一點,雖然淺嘗輒止就好,但扛不住知識無限多啊!

人戴密斯怎麼能做到的呢。人家是天才啊,13歲就是國際象棋大師啦!那像我這個連專業方向都不清晰的三十歲的菜瓜,哪找時間精力去學更多的知識呢?

羅振宇在第491期羅輯思維中提到的方法是,系統化學習專業知識,碎片化、甚至淺顯化地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

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做個計劃。比如,用早晨、晚上和六日的整塊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啃專業書,聽課,做筆記;用通勤、午休等碎片時間看看專欄、非專業的書報。

這裡要注意,碎片化學習不是娛樂消遣,畢竟落腳點還是在學習上。就算是淺顯化學習,也應該避免狗熊掰棒子。因此,碎片化學習也應該做筆記。不過不用那麼費勁,我們可以只記錄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內容。這花不了多少時間精力。現在做內容的APP(比如得到、噹噹閱讀)都有筆記功能,記錄方便,也方便以後瀏覽查詢。

《知識大遷移》指明瞭終身學習的宗旨,羅振宇的方法解決了分配時間精力的問題。可具體學什麼專業知識,瞭解什麼業餘知識,還是得自己決定。像我渾渾噩噩三十年,到現在還迷茫著,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又不知道做些什麼好。怎麼辦?

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