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春天有多麼會“玩”?

春天干啥好呢,古人早就給了我們答案,他們把春天過得多姿多彩,忙碌而充實

。在春天,他們更喜歡的是貼近自然、放飛自我.....

放風箏

風箏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所以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古人在春天有多麼會“玩”?

盪鞦韆

鞦韆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叢林中,為了摘到樹上的果子,就利用藤蔓來上樹,站在藤蔓上來回擺動,藉助藤蔓的推力,就很容易攀爬到樹上,這就是鞦韆的原型。

最早關於鞦韆的記錄,是在《藝文類聚》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所以把鞦韆當作玩耍工具,最早可能是來自於少數民族。其中所說的寒食,便是“寒食節”。

古人在春天有多麼會“玩”?


鬥百草

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玩的這個遊戲?把一根草莖勾在另一根草莖上,然後用力一拽。誰的草莖斷掉,誰就輸了。輸者會被對方彈一個腦瓜兒。這個遊戲就叫做“鬥百草”。

周代《詩經》中就有兒童用車前子草鬥草嬉戲的歌謠。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漢人申培注曰:“《芣苢》,童兒鬥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芣苢既車前子草,因其韌性十足,是諸多“可鬥之草”的代表。

古人在春天有多麼會“玩”?

鞭春牛

鞭牛又稱鞭春牛或鞭春,吳越地區的漢族傳統年俗。立春日或春節開年,造土牛以勸農耕,州縣及農民鞭打土牛,象徵春耕開始,以示豐兆,策勵農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