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句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那麼為何古人寧願窮死餓死,也不肯犯戒呢?

窮死不耕丈人田

首先說說過去窮人的日子。在過去像咱這樣的貧下中農可是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要不是毛主席帶著咱打土豪、分田地,哪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咳咳,跑題了。

為何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

言歸正傳,過去田地大都集中在地主們手中,窮人自己都是沒地種的,全靠找地主家手租地討生活,如遇風調雨順,大家還可有點餘糧湊活過日子。但要是手氣背,遇上災難,田中顆粒無收,自家得斷糧不說,甚至還得賣兒賣女交地租。畢竟封建社會地主就是土皇帝,自己再苦再累,那也不能讓地主老爺家沒了餘糧啊。

為何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

為何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

而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女兒地位是很低下的,沒有什麼勞動力的女人對窮苦人家來說就是個累贅,因此人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少張嘴吃飯,家人就多一條活路。女兒回趟孃家看看老孃,兄嫂們眼睛都睜得大大的,生怕公婆給了錢米女兒,被兄嫂們視為惡賊,見到這種情況,你身為女婿的還敢去丈人家耕種田地嗎?這不明擺著搶舅大爺們口中之食嗎?所以,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骨氣是一個原因,但小編估計更多的還是慫吧?畢竟是上門搶食,很可能被舅爺們暴打啊。

為何古人“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

餓死不進羅卜園

而餓死不進羅卜園,是因為羅卜性寒,水分含量高,生吃羅卜很刮油,心慌。羅卜間隔吃上幾頓無妨,還可以降心火,潤心肺,如果你餐餐用羅卜作為主糧,很容易引起全身水腫,一旦染病就無錢醫治,那就離死神不遠了,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餓死不進蘿蔔園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了,話雖這麼說,要真碰上饑荒之年,你有羅卜吃也就不錯了,把它切片曬乾蒸著吃,吃甜羅卜,總比活活餓死要強吧。而且古人大多很有氣節,所謂人窮志不窮,不偷不搶乃是做人的最後道德底線。這樣的堅守即使是在今天也應該予以肯定的。

其實,古人說這句話更多的是為了訓誡後人堅守節操,人不可窮而失去了骨氣,窮不可志短,要有尊嚴,做到君子坦蕩蕩,就要遠離容易引起無端是非的人事,在現今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