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服飾都有很大的講究,穿著得體可以讓你顯得更加的自信,通過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儀表、氣質,所以服飾是人類的一種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有了服裝的概念,那時候的人類用野獸的皮毛來當衣服,隨著人類的發展,服飾也在跟著發展,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服裝。但我們今天所說的主角是“帽子”。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古人帶帽學問多

傳說,帽飾為黃帝所發明。一開始並不是為了防寒避暑,而是用來標識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所以被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這時的帽飾應該叫作“冠”和“冕”。之後,隨著禮教等級秩序的建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服飾制度。古人的帽子名稱有“冠”、“弁”、“冕”跟我們今天說的帽子不同,古人的“冠”並不是像現在的帽子一樣直接把頭頂全蓋住,而是要事先把頭髮束好然後再用冠圈套上,上面有一根不寬的冠梁,從前到後,覆在頭頂上。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戴冠的。

據《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說的是男子要年滿二十,行過冠戴禮,才有資格戴冠並另起別名。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男子都能享受這一權利,只有那些貴族的帽子才可以戴冠,至於平民只能戴幘。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古人各階級的帽子


皇帝的帽子

除了清朝我國曆史上的皇帝所戴的帽子都是帶著“門簾”的帽子,這頂帽子叫冕旒,成語冠冕堂皇就是從這裡出來的。是 天子、諸侯以及大夫祭祀、典禮時所戴的。

《說文解字》裡專門註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為尊。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而這個所謂的“門簾”叫“旒”,是由12寸長的五彩細繩組成的,而細繩上穿有玉珠,冕冠上的旒數也有講究, 其多少是辨別身份的一大標誌。根據典禮的輕重,旒數也不同,天子祭祀天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侯、伯、子、男、卿、大夫、三公則各有不同:公之服僅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和伯只能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和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人不可以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如果違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皇帝的專屬帽子冕冠

旒的目的

皇帝頭上的“門簾”可不僅僅只是代表身份地位的作用,還有很重要的作用,旒的目的是為了讓皇帝時刻謹記著自己作為皇帝,要有帝王的樣子,時刻保持著冷靜,在重要的場面如果慌慌張張,激動時就會帶動頭上的旒晃動而打到自己。以此來提醒皇帝要保持自己的威嚴,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頭戴冕旒時,會遮住自己大部分的臉,不容易讓大臣們察覺皇帝的表情,朝堂之上的大臣們都經歷過官場的洗禮,都會察言觀色,避免大臣們都根據皇帝的臉色行事,不說真話,也可以限制那些只會溜鬚拍馬的大臣利用皇帝的表情行事。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長著翅膀的帽子

相比於其他古人的帽子,烏紗帽更加的廣為人知,愛看宋代影視劇的朋友對烏紗帽一點都不陌生,烏紗帽也叫紗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髮用的,人稱“幞頭”,關於烏紗帽的由來,要從南北朝時一個叫王休人的說起,他為了標新立異,把一塊黑紗的四邊抽紮起來,做了一頂與眾不同的帽子。王休人戴著自制的“時尚”的帽子在街上走時,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讓這頂帽子成為了當時的潮流。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
到了宋朝時“烏紗帽”成了官員的專屬,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到了明朝,人們把帽子兩邊的翅做了一些變動,把翅的長度給縮短了,而且翅的寬窄也不一樣了。翅越窄的官級越大。
清朝時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他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治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為紅纓帽。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烏紗帽

古人頭上的帽子有什麼學問?

清朝紅纓帽


古代的服飾是非常有講究的,不僅是身份的體現,更有著深刻的寓意,只是一頂簡簡單單的帽子就大有學問。說明古人真的很有智慧,體現了我國5000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王影.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麼樣[J]. 百科知識

陳魯南. “烏紗帽”的來龍脈
參考圖書:《中國古代服飾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