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是沒有鐘錶、手機、電腦等計時的,但是,古人仍要工作學習和農耕,他們是怎麼確定何時該幹什麼呢?手錶、手機、電腦設備配備齊全如我們,尚且對時間的把握不甚理想,那古人又是如何把握住時間,而不至於讓日常生活亂成一團呢?
一般來說,古人常見的計時方法有以下幾種
看太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大概是古代大多數人計時的方法了。古時人們多貧困,人們大多數的計時都是循著太陽的變化而來的,白日的時候,藉著日光的照耀,人們可以完成大多數的工作,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光線暗下來,人們便也開始休息。故而太陽在古人的計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也是由於借太陽計時的緣故,才有了後面的立竿見影、影鍾、日晷等依靠太陽計時的工具。
2.漏刻
漏刻,是指漏壺和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組合成的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的發明年代已不可考,據史書記載,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漏刻。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的工具,也可參考今天的沙漏。相比起強烈依靠太陽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應用更為廣泛。
3.燃香
說起香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說起一炷香的時間,我們可是經常在電視裡面看到,往往大多數比賽都以一炷香燃完計時,故而燃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計時方法。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一炷香慢慢的變成了一個計時單位,那麼一炷香是指多久呢?古時有“一時辰=兩個小時=四炷香”的說法,故而一炷香在古代往往指的是今天的半個小時。
4.茶
既然說起了“一炷香”,就不能不說說“一盞茶”,說起來,古人為了計時也是絞盡腦汁,古人一盞茶的時間指的他們喝完一盞茶的時間,也有說指一盞茶涼下來的時間,大約十五分鐘左右。此外還有“一壺酒”“一餐飯”等,表示喝完一壺酒,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分別表示兩小時和一小時左右。看起來,古人為了計時,可謂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5.打更
說起來,影視劇裡也常出現更夫的身影,古人也有“半夜三更”的說法。打更也是古人夜間計時的一個重要方法,白日裡尚且可以看太陽東昇西落來估計時辰,到了晚上,黑燈瞎火的,特別是半夜醒來,不知今夕何夕,打更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了。古人一般講傍晚19點到次日5點這段時間分成五更,每一更兩個小時,所以一般說的“三更天”是指的晚上23點到次日1點這段時間。相應的,雞一般在凌晨1點到3點報曉,故而所謂的“聞雞起舞”則是指四更天左右起床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