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歷史最早的存錢機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代人如何存錢?

中國貨幣歷史的發展時間非常久遠,從最開始的貝殼到銅錢再到金銀,整整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可以說從貝殼貨幣出現之時,古代社會中的經濟體制,就隨著朝代更迭而不斷完善。並最終發展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古代人想購買一套房子或者一架馬車,亦或是其他價格比較高的商品,就一定會隨身攜帶很多貨幣。如果攜帶貝殼相對來說還會較輕鬆,但如果是金銀,攜帶起來就會特別不方便,所以在這種契機之下,古代貨幣也在不斷變革。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北宋時期,為了統籌國家經濟,以及方便民間經濟流通,誕生了古代社會中最早的紙鈔即“銀票”。每一張銀票的價值都以當時的,白銀或黃金儲備量作為等價物。這樣人們在購買大宗商品之時,就可以免去攜帶大量金銀的弊端,只要懷揣幾張大額銀票即可。

但由於古代社會的信息傳達速度比較滯後,所以除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可以更加便捷的使用紙鈔之外,一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群,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貨幣依然是銅錢或銀子。由於古代社會中金子的儲備量較低,所以很少會成為流通貨幣。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古代人保存盈餘銀兩的方法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會有窮人和富人之分,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由於階級壓迫比較明顯,所以幾乎除了王公貴族、地主階級之外,都可以被籠統的稱為窮人。即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唐宋兩朝,這種社會矛盾依然沒有得到緩解。

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一年到頭不僅沒有任何盈餘,甚至還會因為租種土地而欠債。所以筆者認為他們即使有餘錢相信也不會太多,底層的人只需要用布料包裹之後,直接放在自家的櫃子之中,或者隨身就可以解決存錢問題。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家庭比較富裕的人群來說,比如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或者是擁有萬畝良田的地主階級。他們所獲得的剩餘價值肯定要比平民多,所以就會出現如何存錢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難不倒他們。

1.專用錢箱或埋入地下

古人對金錢的渴望完全不亞於現代人,所以一旦家裡有盈餘的金銀之後,一般都會想方設法藏起來。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打造一個專門用來裝錢的箱子或櫃子。箱子和櫃子都會安裝鎖頭,而鑰匙會被一家之主藏於一個安全的地方。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而且很多人為了安全起見,甚至還會挖一個地窖,然後將裝錢的箱子放入地窖之中,並用泥土將其掩埋。相比較於將錢直接放在家中,這種方法實際上非常安全。但是在取錢的時候往往都會心驚膽戰,一方面是害怕有人跟蹤然後盜取,而另一方面則是怕被搶劫。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其實說的就是這種藏錢方法。只不過是將錢埋在了院子中的大樹底下。雖然主人覺得這種方法十分保險,但筆者認為一旦被人發現並全部盜走,相信藏錢的人也只能暗自垂淚了。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2.私人存錢對古代經濟影響

這種所謂的存錢方法是否安全,想必大家已經心知肚明。如果從古代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在尚未出現專門存錢的機構之前,大量的貨幣都被藏於家中或埋於地下,不僅不利於貨幣流通而且還會影響經濟發展。

這主要是因為貨幣只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流通,才能讓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循環起來。這樣不僅各行各業的發展會得到一定促進,而且還會讓更多人參與到經濟建設之中。只有在這種前提下才能讓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或者說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才更多。

但由於古代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方面都處於待開發或緩慢發展的階段。當社會進步無法與經濟發展相匹配之時,就會出現經濟停滯或倒退。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沒有“錢莊”或者“票號”,肯定會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3.古代社會中的金融機構

(1)“寺庫”即古代銀行

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朝代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當時很多政權都是胡人建立,所以他們對佛教非常感興趣。當時的很多朝代都曾大力興建寺院,在這種社會大趨勢的影響之下,南北朝時期有很多人都願意出家為僧。

因為做僧人之後不僅有吃有穿,而且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最關鍵的是由於佛教擁有大量財產以及耕地,寺院中的僧眾就開始做上了典當和存錢的生意。所以時人皆將寺院稱為“質庫”或“寺庫”,這種功能到了隋唐時代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2)隋唐時期的“寺院金融”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進步,古代先民的存錢方式也越來越多。隋唐時期由於佛教盛行,所以曾大興土木建設了很多寺院。可能在很多現代人的思想中,這些寺院只是高僧們盡心修行的地方,但是隋唐兩代的寺院卻身兼數職。

首先寺院的基本屬性就是清修之地,其實還擔負著教學、福利院等多重職能。還有一點相信大家都無法猜到,那就是寺院還是當時社會中的“金融機構”。由於很多古代人受封建思想影響比較深,所以信佛的像男人性別非常多。

在這種社會風俗的影響之下,隋唐時期的寺院,成為了社會中最具創收實力的地方。而寺院中的和尚則成為了古代社會中,最早一批從事典當與存錢業務的人員。當時有很多鉅商富賈都將金錢存入寺院,然後從中獲取一定利息。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但這些商人將錢存入寺院最主要的目的,其實還是為了保管資金。當他們將錢存入寺院之時,就會拿到寺院給他們出具的收據等一系列手續。當需要資金的時候就可以隨時拿著票據去取錢,當然當時的貨幣依然是銀兩或黃金。

筆者認為以寺廟經濟為核心的存錢業務,其實僅限於王公貴族和鉅商富賈。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普通老百姓,由於擁有的金錢數量較少所以根本無法存入“質庫”,所以他們所使用的存錢方法其實依然比較原始。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古代民間百姓的存錢方法五花八門

除了上面介紹的“櫃藏”、“箱藏”,以及埋入地下等存錢方法之外,其實古人在存錢方面,還有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小方法。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由於沒有太多盈餘,而且家中的錢財也多以制錢為主。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將其穿上麻繩,然後直接掛在房梁之上。

但是隨著積蓄越來越多掛在房梁之上,不僅特別顯眼而且還很容易引來“樑上君子”。所以為了將個人積蓄安全儲藏,古代人又發明了一種專門裝錢的錢罐,這其實就是大家比較瞭解的“撲滿”,簡單說就是現在社會中小孩子們玩的存錢罐。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1.“撲滿”存錢

漢唐時非常流行“撲滿”,它是一種陶製的全包圍戴一個小孔的罐子。這個小孔正好可以塞入一枚制錢,“撲滿”的外形有大有小,最大的差不多與西瓜同大,而最小的“撲滿”僅有蘋果大小。一般塞滿之後就會被砸碎,這也是“滿則撲之”的由來。

但是隨著社會不斷髮展進步,人們又發明了鐵質裝錢盒。實際上無論外形還是功能,基本上都與“撲滿”大同小異。後來由於“撲滿”無法滿足存錢的需求了,一些富貴家庭就會直接用罈子裝錢。由於罈子的容積與口徑比較大,所以能容納更多的制錢或者金銀。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2.地下錢窖

宋朝時由於商品經濟特別發達,所以很多商人都賺得盆滿缽滿。雖然當時已經出現的紙鈔,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歡把賺來的錢藏於家中。為了安全起見甚至會在,房屋的底下挖一個地窖用於藏錢。這一點可以從考古實錄中得到證實。

在很多偏遠地區,人們在蓋房子挖地基的時候,就會經常挖出不同朝代的制錢,最多一次甚至挖出了403斤東漢時期的五銖錢。而且這種新聞現在層出不窮,這說明古代人挖錢窖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但由於動亂或者天災很多錢窖都被廢棄了,所以現代人才能挖掘到古代的制錢。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3.存於錢莊

所謂的錢莊,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社會中的銀行,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錢莊或者銀號。如果再往前推算,宋朝時其實就已經出現了比較專業的“大宋錢莊”,但是明代時的錢莊相對來說更加完善。只不過當時都是由政府組織,民間並未出現私人錢莊。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錢莊出現於清朝。公元1747年福建巡撫周學健奏稱:“但鋪戶奸良不一,應敕各州查明,該處錢莊若干,錢鋪若干,造冊”。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清代最早的錢莊開設在福建,這說明當時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十分繁榮。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出生於清朝中晚期的晉商喬致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開設私人票號的大商人。在他的經營之下喬家的生意越來越火爆,並且還在各地開設了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這兩個票號還設立了很多分號,遍佈於各地商埠、碼頭。

筆者認為中國人存錢或儲蓄的理念,其實從貨幣誕生之時就已經出現了。隨著朝代不斷更迭以及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們的經濟意識也越來越強烈,所以存錢或者儲蓄已經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經濟行為,而錢莊或票號的出現則將因為推向高潮。

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是如何存錢的?“寺院金融”是怎麼一回事?


結 語

古代人雖然不懂存錢與經濟發展的聯繫,但是卻通過實實在的存錢行為,真實的體現出了古代人的經濟意識或理財行為。雖然古人的存錢方法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都沒有做到資金利用,或者按照現在的理財說法就是沒有讓錢生錢。因為大家都將錢藏於家中,所以才會制約貨幣流通並,最終導致經濟發展減速。

這其實與古代社會的特殊經濟體制有很大關係,由於古代社會早起並沒有所謂的錢莊或票號。所以人們只能將多餘的錢藏在自己家中。而因此而產生的存錢方法,其實也反映出了古代人的存錢意識。從懸於房梁到放於撲滿再到匿於錢窖,其實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韓依珊《古人的存錢罐——撲滿》

胡西淳《存錢也是生意》

張學妍《我國古代的“銀行”什麼樣?》

倪方六《中國古人如何儲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