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特別是武俠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用白銀支付款項的橋段,彷彿那些大俠都是超級富豪,不僅不需要工作,出手也是十分闊綽,動不動就是白銀萬兩,男主或女主隨便找個街邊小飯館吃一頓飯,就要花費幾兩乃至幾十兩銀子。那麼,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究竟如何呢?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又價值幾何呢?今天小主就從另一個角度各和觀與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關於古代(1912年以前)白銀的購買力,這是一個沒有定論,但是意見基本趨同一致的話題,很多文章和問答都有相似的解說,小主看到的此類文章就不下50篇,所持觀點與所引用的材料幾乎完全一致。其實,我國是一個白銀相對缺乏的國家,古代更是如此,產量極為有限,從春秋戰國到清朝末年,2500多年間,民間和市場上流通的“錢”就是指銅錢,並不包括白銀、黃金等貴重金屬。直到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外來白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西歐國家從美洲掠奪而來的)逐漸增多,白銀才漸漸成為備用支付手段之一。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散碎銀子在古代都很少見

之所以說白銀是備用支付手段,是因為這時,包括此後兩三百年時間內,市場上主要支付手段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錢”仍然專是銅錢。白銀可以通過一定的比率兌換成銅錢,但它不是錢幣。就好比現在的“錢(法定貨幣)”專指人民幣,黃金可以按照一定實時價格(價值量)兌換成人民幣,但黃金不是貨幣(錢)。在古代,除了支付(轉移)數額特別巨大的大宗交易、大型工程、軍費賦稅、進貢、救災、賞賜、賠款外,民間和市場交易極少用到白銀,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直接用錢(銅錢)支付。白銀更加寬裕的明清尚且如此,秦漢、唐宋就更不會銀、錢等同,混合支付了。

言歸正傳。翻閱唐宋元明清歷朝(唐朝以前極少有白銀的記載和描述)食貨志可知,唐朝貞觀十五年,長安地區鬥米售價(超過全國均價)不到2錢,麟德三年前不到5錢。此後60年物價飛漲,鬥米超過百錢,最高達到300文(非正常價格)。開元年間,米價快速回落,長安、洛陽鬥米不到20錢,天寶年間僅僅13錢,產量地價格更是隻有長安米價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及四分之一。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大米在古代是稀缺糧食

我國古代的計量單位非常精準,唐朝的一斗米重量約12.5斤。貞觀年間和開元年間與現在情形(社會環境)較為接近,這兩個時間短物價更具有參考性。唐朝白銀與銅錢的兌換比率基本固定在1:1000,即一兩白銀兌換1000枚銅錢(貫、緡)。以長安鬥米10錢來計算,一兩白銀可以購買1250斤大米,按今天單價2.5元計算,一兩白銀在長安的購買力等同於今天3125元人民幣。

唐朝中前期,正常情況下長安市民一兩白銀可購買1250斤以上大米(貞觀年間最多6250斤),當下幾乎所有的網絡文章和研究報告(包括學術界)都是以這個為主流標準進行研究。

如果按照鬥米最低2錢、最高20錢計算,一兩白銀購買力相當於今天1562.5—15625元人民幣,其中間值為8593.75。但是但是但是,請記住,這是長安米市價格,還是上等好米,已經加上了運輸費用、商人利潤、損耗等各種成本,全國均價是遠遠低於這個價格的。即便以長安米價來算,一兩白銀購買力幾乎相當於今天8600元人民幣,這個數值仍然很大,是不是非常震驚呢?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古代常用衡器-鬥

以大米作為等價物(不考慮社會因素),以購買大米多少來衡量各個朝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這個辦法計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網絡文章推算結果,不代表小主觀點):

唐朝中前期:長安地區一兩白銀大致相當於3125元人民幣,但是浮動區間很大,在1562.5—15625之間。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物價相差較大,姑且認為一兩白銀等於3125元人民幣

宋朝:錢幣貶值嚴重,一石大米售價300—600文,按一兩白銀兌換1500文錢計算,可以購買最少兩石半、最多五石大米,一石約132市斤,一兩白銀約相當於825—1650元人民幣

明朝萬曆年間:這一時期物價上漲,錢幣貶值,一兩白銀能夠購買到兩石大米,明朝一石大米約186斤,一兩白銀相當於2*186*2.5=930元人民幣(價值量依然還是很高的呢)

清朝:初期白銀購買力與萬曆年間幾乎相當,後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白銀與銅錢兌換比例達到誇張的1:2300,白銀的單位價值(購買力)不到初期的三分之一,約300元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戚家軍工資很高,每人每月五兩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各個階段的數據是現行網絡文章的推算方法,只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40年以內)有效,不適用於整個朝代較長時期,沒有普遍代表性,更不是小主的觀點。

奇怪的是,有部分人把現在白銀價格乘以50克,得出的一百多元,不到兩百元,作為衡量古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和折算成人民幣的依據,真是可笑至極,連最基本常識都沒有,小主我也是無力吐槽了,你咋不說八十年代的萬元戶與現在的萬元戶是一個意思呢,真是有才得很。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一兩並不是50克,每個朝代略微不同,明代一斤為現在596.8克,每兩37.3克。如果按照那些無腦之人白銀每克不到四元錢的價格,明朝一兩白銀只相當於現在140元左右,物價高漲的年代怎麼可能購買得到186斤大米,誰家的大米幾毛錢一斤賣給他?

與現行主流觀點不同,小主認為,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轉換介質)來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很不合理、很不嚴謹,沒有考慮到“大米”這種物質在不同的時代條件及社會背景下的價值、角色和作用也會完全不同(忽略品種品質不同對價格的影響)

。從唐朝到清朝,大米單位產量增長極為有限(高產品種占城稻對我國古代水稻整體影響極為有限,可以忽略不計),不過是畝產200斤到300斤的變化,還趕不上人口增長的幅度,水稻產量的增長几乎不會影響價格。但是,從清明末年到現在的百年餘間,水稻(大米)的產量增長了數倍之多,大米不再具有稀缺性,其價格必然大幅度下降。說到底,就是包括水稻(大米)在內的糧食生產效率成倍提高,成本和風險大幅度降低。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現代機械化大農場

在現代工業文明加持下,農業技術高度發達,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從唐朝到清朝,農業是最薄弱、最容易受到氣象影響的行業,農民抗洪澇、乾旱、病蟲害的能力很弱,極易發生顆粒無收的情況,產量低且沒有保證,才有了“靠天吃飯”的說法。受到品種(種子)、灌溉、耕作管理等技術限制,只有部分優良水田能種植水稻,可選擇性差,古代水稻(大米)生產成本和風險極高。加上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存儲措施難以落實到位,偶爾運輸途中發生強盜劫掠,從大米生產之地江浙、湖廣一帶運送到長安、洛陽、北京,少則耗時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途中必然損耗、消耗掉很大一部分,這導致運輸效率極低,運輸成本就已經超過了生產成本乃至數倍之多,大米的最終售價可能是生產成本的5倍、8倍,甚至10倍以上(京師糧食絕大部分需要外運進來)。

反觀現在的糧食產業(稻米),產量成倍增加、土壤適應能力廣、抗災害能力強、基本旱澇保收、利用率高、損耗小、運輸與存儲技術措施完善、可替代選擇性多(小麥、土豆、大豆、玉米、高粱、紅薯及國外進口)、糧食供給不足的壓力小,當前的大米每市斤2.5元的平均售價與古代大米的綜合成本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古代由於各方面條件絕對落後於現代,其單位大米綜合成本和需要付出的各項資源可能是現在的數倍之多,因而其實際售賣價格也必然需要增加數倍之多。簡言之,我們用現代2.5元買到的大米,在古代可能需要等同於“10元”甚至更高的價格才能買到。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現代化的高速公路

唐朝中前期,一兩白銀能夠購買1250斤大米,每大米的價格相當於現在十元,那麼一兩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12500元。如果換算成購買力,唐朝一兩白銀兌換的錢幣(假設為人民幣)能夠購買現在5000斤大米。

之所以同是一兩白銀,古代的購買力遠遠高於現在,主要原因就是現在的生產力和供給,包括糧食(稻米)、白銀以及配套的技術體系全面提升了。在古代,白銀和大米都是比現在稀罕得多的物品,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視角和眼光,更不能用現代價格和計量單位來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和大米的價值,古代的一斤大米、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都是現在的數倍之多。

用現在大米價格類比,甚至等同古代大米價格,忽略了生產力、成本、供需關係等要素,顯然不可行。因為這一項類比(假設)根本性錯誤,必然導致對古代白銀價值衡量的錯誤。近代著名的曾國藩湘軍,普通士兵月薪為6兩,是八旗綠營的三倍,幾乎是農民、小手工業者工資的十倍,養家餬口綽綽有餘,很多人還鄉後蓋起了氣勢非凡的房屋。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300元人民,月薪僅有1800元,怎麼可能過上優渥的生活?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曾國藩湘軍月薪6兩,是八旗綠營三倍,平民十倍

以黃金、白銀兌換比為例(黃金的價值量是衡量商品價格的最終依據),唐朝至明朝,基本固定為1:6,明朝為1:8;而現在大致為1:80,相差10—13倍多,這些黃金、白銀兌換比相差倍數很大一部分就是古代與現代生產力差異自然形成的結果,從側面證明古代白銀以及為白銀為價格表現形式的物品的價格(價值)是現在數倍之多。至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唐朝中前期長安地區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3125元、宋朝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825—1650元、明朝萬曆年間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930元,清朝後期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300元的結論很不合理,都需要乘以一個係數。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氣勢恢宏的曾國藩故居造價5000兩白銀

還有一個故事佐證。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被清廷冊封為一等毅勇侯,第二年他委託他的三個弟弟在家鄉建造一座侯府。幾年後,侯府修建完成,這就是著名的富厚堂。侯府佔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60多畝),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以青白兩色為主色調,較為樸素、簡潔,在同等規格的侯府中算是寒酸的了,但是工程質量很好,規模浩大,氣勢非凡,造價7000貫錢,相當於5000兩白銀。曾國藩聽聞造價後,很不高興,寫信批評弟弟們鋪張浪費,沉溺享受。若一兩白銀只相當於現在的300元,5000兩也就150萬元。很顯然,這樣一座侯府,現在用150萬元絕對不可能建造得出來(包括買地費用),沒有上千萬乃至數千萬元投入,是不可能完成這項浩大工程。

綜上所述,用大米作為等價物來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是不靠譜的,古裝影視劇動輒白銀幾萬、幾十萬兩的橋段只是編劇和導演一廂情願,胡編亂造,看看就好,要是當真你就太天真了。

用大米作為等價物衡量古代白銀的購買力的辦法靠譜嗎?

古代銀錠(影視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