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尺是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之一。它在原始社會可能就出現了,古文獻有“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的記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其長度都是各不相同的。據《史記》記載,孔子身高九尺二寸,如果以現在1尺約等於33.3釐米計算,孔子身高超過了3米,這怎麼可能。而《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身高9尺,張飛身高8尺,劉備身高7尺5寸,按現在的尺換算,他們的身高都大大超過了姚明的身高,這說明,古代的一尺要短於現在的一尺。

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孔子像

最早的傳世尺子出現於出現於商朝,它以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為1商尺,約合今16~17釐米,那麼1丈是10尺,一個成年男子身高約1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1931年河南洛陽東周古墓出土的銅尺與“商鞅量尺”互為佐證,可知一尺長約23釐米左右。秦代沿襲周尺,1尺也在23釐米左右。西漢尺現今出土了 8支,實測長度在23到23.6釐米之間,平均每尺長23.2釐米,略大於周尺。流傳至今的東漢尺比較多,僅出土的就有40多支,實測長度均在23到24釐米之間,平均長23.4釐米,比西漢的尺子長了0..2釐米。

南北朝留存的尺子較少。根據唐朝李淳風《十五等尺》的記載,南朝每尺約在24.5~25釐米之間,南朝後期則增長至30釐米以上;北朝尺子較長,後魏前尺27.8釐米、中尺28釐米、後尺29.9釐米不等。可見南北朝時期,尺子比漢代有了明顯的增長。 隋朝沿襲了南朝後期的尺子長度,尺長在30釐米左右。唐朝保留至今的各種尺子有近50支。主要有刻花尺和撥鏤牙尺,前者多為民間日常用尺,後者則是朝廷在中和節之時饋贈給大臣和各國使臣的禮品,製造工藝精湛,色彩豔麗。撥鏤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長度多在29~30釐米之間。宋代沿襲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每尺長約31.6釐米。宋代沿襲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來徵收布帛之用,故又稱為三司布帛尺,每尺長約31.6釐米。

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唐撥鏤牙尺

明代尺子據朱載堉《律呂精義》記載,明尺分為三種:即鈔尺(裁衣尺),長34釐米;曲尺(營造尺),長32釐米;寶源局銅尺(量地尺),長32.6釐米。傳世的嘉靖牙尺,尺長32釐米,應該是明朝官定的標準尺度。清代的營造尺長32釐米。國家博物館所藏“康熙御製”銘殘牙尺,與紫金山天文臺銅景表尺上的清營造尺長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長 35.55釐米,這比現在的尺子要長,這應該是個特例。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樹木、屋宇,刻工極精。

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不同時代的這些尺子從使用的材質來看,漢代以前,商朝以象牙尺和骨尺為最早,主要是銅製。漢以後銅質尺明顯減少,多被骨、木質尺及鐵尺代替,這期間尺的形制單一,不飾各種花紋,但比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線分度的準確。尺子逐漸迴歸實用本質。隋唐以後,官尺基本採用銅製,而民間所用尺子則多用木質和鐵質。從上述材質的變化可以看出,漢代以前,尺子的實用性不明顯,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東漢之後尺子逐漸變成了測量工具,隨著經濟的發展,尺子使用量的增加,人們不再追求他的精美,而在乎他的使用成本和使用的方便。

古代“七尺男兒”有多高?

各個朝代的一尺長度

從這個表中可以明顯發現,從商朝到明清到今天,尺子是不斷變長的,尤其從三國到南北朝後期,變化的幅度加大,而隋朝至今,變化幅度又變小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做了以下大膽的推斷。

我國的社會經濟是不斷髮展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量的不斷增加,尺子也隨著變長了,比如原先一個織工一天只能織5尺布,而隨著技術和工具的進步一天能織6尺,那麼多織的1尺,就導致了尺子的變長。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封建統治者出於剝削人民的需要。不斷變長的尺子,說明了統治者對人民的盤剝是不斷加重的,這好比地主小鬥放租,大斗收租。生產效率提高的部分被統治者剝奪了。(封建時代,交布帛也是地租的一部分)

從三國到南北朝後期,尺子的迅速變長,是因為這一時期處於亂世,當權者為了豢養一隻強大的武裝力量,肯定會加重剝削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