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中國?不可能

近日,美國個別官員提出吸引美企撤出中國的政策建議,日本也傳出政府給予日企產能迴流補貼等消息。在一些人的過度解讀下,“外資撤離中國”的聒噪再次響起。這已不是西方媒體第一次炒作“外資撤離中國”了,包括之前的部分製造業向東南亞遷移等事件在內,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外資就會“撤離”一次。

然而,看數據不難發現,2019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4.1萬家,日均設立112家;截至當年年底,全國累計設立外資企業突破100萬家。儘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正常貿易投資活動幾乎陷入停滯,但我們仍看到這樣一家家企業:2月在北京完成工商註冊的橡樹資本全資子公司、3月中旬以9.19億元拍下廣州市南沙一處工業用地的廣汽本田、4月剛剛在上海拿下地區總部認證的全球製藥企業艾爾建……他們在用實際行動表明對中國市場和中國發展的信心,也讓“撤離中國”更加成為無稽之談。

要知道,疫情之下中國經濟所展現出的強大韌性讓更多外資企業“心馳神往”。當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之時,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並及時推動復工復產,恢復社會經濟秩序。與此同時,各行各業也積極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應對挑戰,全方位保證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進而成為疫情陰雲籠罩下的全球經濟中難得的“亮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是全球難得的經濟增長能維持在正區間的幾個經濟體之一,而2021年中國經濟更是預期將增長9.2%。

要了解,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產業鏈優勢,讓即使有高額補貼、迴流計劃的外資企業也難為所動。企業迴流不是“搬家”那麼簡單,中國220類行業產量居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多的熟練工人和工程師儲備,是唯一具備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試問這樣的產業基礎,放眼全球又有哪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替代,更不用說區區一兩次的政府補貼了。補貼既無法解決美國用工成本過高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日本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分工體系是在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並鞏固的,不會說斷就斷。

要看到,是中國消費市場所蘊藏的巨大需求,讓選擇紮根中國的外資企業愈發堅定在華長期發展的信心。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近年來積極參與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中國不斷加大開放力度,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消費升級仍在不斷加速的世界市場大門,正向全球所有企業加速打開。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商機擺在眼前,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成為中國市場的擁躉。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覽面積從首屆的30萬平方米增加到36萬平方米卻仍然“一展難求”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市場在哪裡,企業的工廠、研發中心、區域總部就會在哪裡,這才符合生產銷售經營的客觀規律。

要相信,中國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將會讓堅定“在中國為中國”的外資企業發展越來越好。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召開以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力度持續加大,包括給予外資“負面清單+正面鼓勵,准入前國民待遇+准入後國民待遇”、出臺外商投資法、擴大外資銀行保險機構在華市場準入文件,以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一系列實招硬招,從根本上確立了所有市場主體在華市場的平等地位,全面推動了中國營商環境的制度性變革。今年1月1日,隨著外商投資法的實施,中國外商投資便利化持續提升,促進和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大幅縮減,營商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據商務部數據,外商投資法實施的第一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75.7億元,同比增長4%。

外資企業的跨境投資本是一種長期資本活動,不會因政府意志而轉移,面對越來越好的中國市場,加碼擴展、加緊佈局還來不及。鼓動外資企業撤離中國?怕是過去做不到,現在做不到,以後也很難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