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十八年,坐了十八天”。李自成有這樣的結局,根本原因是什麼?

春日之虎


這問題提的好,打了十八年,坐了十八天。根本原因有:第一,沒有政治綱領和總體戰略,打到哪算哪,贏了慶祝,大吃大喝。輸了就鑽山溝。

第二,沒有正確指導思想,進北京後,人人貪圖享受,大將們都住進豪華王府,劉宗敏還霸佔了陳園園。

第三,統戰工作沒搞好。人家吳三桂本來是準備降順的,但聽到家被抄,父被拘,妻被佔。一氣之下降清。

第四,軍紀渙散。各行其事。統一號令執行不下去。

綜上所述,李自成就不是帥料,領導的大順一盤散沙,坐十八天皇帝也就能理解了!


用戶清風細雨


根本原因是李自成出身農民目光短淺,進京城後貪圖享樂,軍紀渙散,沒有總結歷史王朝興衰的原因。下年簡單的介紹一下農民起義軍在京城裡的所作所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三月十三日,起義軍經過山西直逼北京城。崇禎皇帝是嚇得魂飛魄散,但是他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三月十八日傍晚,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號稱百萬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從皇宮裡跑了出來,爬到煤山上,看到京城裡烽火連天,嘆息道:*真是苦了老百姓啊!*他把幾個兒子送到大臣家裡,逼皇后自盡,用劍砍殺長平公主。第二天早晨,他爬上煤山上吊死了,明朝滅亡了。

李自成進北京後,認為江山已經打下來了,整天躲進皇宮享受榮華富。他的部下官兵們四處搶劫,他們把明朝的官員們都拉出來拷打,讓他們交出金銀財寶。有個叫吳襄的大官僚,也被劉宗敏抄了家。有人告訴李自成,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山海關的總兵,手下有幾萬的軍隊。如果招降吳三桂,就可以解除大順政權的一個威脅。

吳三桂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軍寧遠一帶。吳三桂收到父親的勸降信,便打算到北京看看情況。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老百姓。找一些人打聽北京的情況,聽說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後來又聽說他的小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掠走了,是勃然大怒,立刻退回了山海關。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拒絕投降,親自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向山海關進發。吳三桂聽到消息後,是嚇得驚慌失措。他馬上就給清朝的懾政王多爾袞寫了一封求援信。

多爾袞接到信,覺得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馬上就給吳三桂回了信。接著,他親自率領十多萬清兵,是晝夜趕往山海關。

李自成的軍隊包圍了山海關,吳三桂接到多爾袞的回信後,心裡有了底。他率領山海關的守軍衝出城,與農民起義軍是交戰在一起。多爾袞命令清兵從後面向起義軍發動襲擊。農民起義軍被明朝的軍隊和清朝的軍隊裡外夾擊下,是大敗。

李自成逃回北京後,在皇宮裡舉行了即位大典。第二天一早就率領起義軍,匆匆忙忙逃離北京,向西安撤退。

公元1644年,多爾袞把順治皇帝從瀋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的國都。明朝滅亡,清朝開始統治中國了。





隱者司馬


先說直接原因,後頭來解釋。

李自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只懂如何打天下,不懂如何治天下。大順軍攻進北京城後沒有及時穩定局勢,安撫民心,而是四處搜刮,耽於享樂。最終失了人心,更惹惱了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使之衝冠一怒,在一片石之戰中被清吳聯軍打傷了元氣。

下面分析一下李自成其人

李自成出生於陝西米脂李繼遷寨,據說是西夏王族後裔。他幼年為地主放羊,後來在驛站中當過小吏。李自成出身低下,未受過良好教育,因此不懂得治國理政的大道理。

事實上,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後並不打算劫掠財物,但由於他沒有建立完備的制度以約束部眾,場面很快失控。並且李自成具有下層民眾常見的仇官心理,不看重,也不拉攏明廷官員與士紳,使大順政權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

小勝即驕也是李自成失敗原因之一。一片石之戰的慘敗很大程度上可歸咎於李自成的輕敵。而在之前,李自成清楚關外的清軍虎視眈眈,遂嘗試去拉攏吳三桂,但他沒有為吳三桂在京城中的家屬提供保護,歸根結底還是驕傲自滿,沒有認真思考清軍的威脅與吳三桂的重要性。

再從農民軍這一總體分析

上述李自成的缺點,都是普遍存在於農民起義軍中的心態,比如小富即安,小勝即驕。

除此之外,農民起義軍的組織方式也不利於大順政權的穩定。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如同元末一樣,由各地自發組織的武裝構成。在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農民軍的滎陽大會上,參加的農民武裝共有十三家七十二營。雖然滎陽大會的真實性目前受部分史家質疑,但至少體現出農民軍的組織分散性。

在起義早期,大大小小的農民軍領袖不下百人。其中除了老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以外,著名的還有老回回、曹操(這也是個綽號,本名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人。

到明朝滅亡前夕,經過不斷整合,農民軍分成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起初,農民軍以“營”為單位,互不統屬,各自為戰。後來因為過於分散,遂在營的基礎上合併為“家”,通常是數營通過和平手段公推領袖。起義軍各家也公推總的領袖,即老闖王高迎祥。

公元1636年,闖王高迎祥被孫傳庭伏擊而死,此後農民起義也陷入低潮,李自成遁入商洛山中。後來,起義軍勢頭復振,各家之間也開始相互兼併,最後形成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

雖然經過了兼併,但農民軍鬆散的特質很難驟然改變。加之李自成未做好政權與制度建設,勝利又來得如此突然,農民軍從進入北京城起就不可控地走向散漫,在清軍進攻下又極速潰散。

若從階級侷限性看,農民軍普遍是為了生計而戰,進北京城是來填飽肚子的。既然沒有什麼政治綱領,又沒有嚴密的制度,自然就像吃食堂一樣,一哄而上又一鬨而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