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看“网游”?该怎么应对“网游”?

家长怎么看“网游”?该怎么应对“网游”?

前几天,人民日报网发布的一段视频火了,一位妈妈在QQ群里用粤语+普通话咆哮如雷!

这个视频几乎引发了一场论战:

一方面,这位女家长在游戏群里情绪非常激动,言语也很激烈,甚至因为没有控制住自己而失声痛哭起来:儿子还在上初二,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考试成绩都不能过平均分,为了打游戏三更半夜不睡觉,该家长怒吼为什么要拉她的儿子进群,并要求群主现身出来……

另一方面,群友回复这只是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一种自由交流的方式,大家一起交流游戏的心得和技巧,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双方讲得都有道理,都在讲述自己的道理。

代沟,就是站在我这边,你是错的,站在你那边,我是错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游戏",游戏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年少时,都离不了"游戏"。只不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年长一些的有跳方格、打沙包、推铁环、顶独拐、下棋,中年一些的有贪吃蛇、街霸、坦克大战、踢球、乒乓球,再年轻一点的有红警、三国、卡丁车、魔兽、大话西游,现在孩子们有CF、吃鸡……花样繁多,举不胜举。

每一个游戏,都不仅仅是孩子在简单的玩耍。每一个游戏对孩子都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没有什么东西会是十全十美。我们作为家长,得先去认识和了解这些东西,才有能力和智慧去引导孩子好好走它自己的成长之路。

可以说,从一出生"游戏"就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先看看游戏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从儿时开始,孩子们爬来爬去找皮球,锻炼了四肢力量和协调性;再长大一点,各种跑跑跳跳的游戏,进一步强化四肢力量并且锻炼心肺功能,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陪养协作互助、团队精神,格斗游戏锻炼眼手反应,策略游戏培养大局观……

只是,游戏的方式在变化,以前是玩个泥巴、做个木头枪、下河游泳、上树抓鸟,现在似乎只有电子游戏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家以前住平房,四邻五舍都很熟悉,孩子随随变变就能找个年龄相仿的玩伴,一起约着就能在门口玩一天。现在大家住楼房,除了对门邻居,我们几乎和别人家没什么来往,孩子们在周围很少能找到几个伙伴。

另一个原因是独子:家里只有这一个小宝贝,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家长也不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出门去玩,摔倒受伤怎么办?被车撞了怎么办?孩子的生活空间似乎只有家里和学校,孩子像笼子里的鸟,圈于一隅,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没有什么玩耍的东西。

再一个原因是情感需求: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必然产生情感需求,比如团队精神、兄弟情谊、成就感、情绪激动时候肾上腺素带来的颤抖……可悲的是,这些体验,已经很难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

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游戏,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呢?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孩子在电子游戏里能获得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四大心理需求:

第一条、合理的物质需求:相信大部分家庭都能满足,这一条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条、朋友的交往需求:前面提到了,孩子们兄弟姐妹少、邻居少,在学校只有下课时候能和同学打打闹闹几分钟,甚至,有了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起见,会禁止学生大声喧哗、打打闹闹。孩子回到家里,面对的都是成年人。他从生活中获得"朋友"的方式太少。

第三条、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这一条几乎和第二条一样,除非学习特别优秀或者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普通的孩子很难能感受到被异性关注。

第四条、获得帮助的需求: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衣食不缺,生活中需要"被帮助"的情景也很少出现,所以获得帮助的需求,也很难被满足。

电子游戏,尤其是网游,恰恰能提供这些心理体验。

网络游戏有许多种类:动作、冒险、模拟、角色扮演、休闲和其他,他们各有几十种分支,套一句广告词:"总有一款适合你"!

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需要组队、需要找帮会,会从里面认识到远在天边的人,大家从不认识,到一起打怪、一起筑城、一起进攻,一起经历许多事情。慢慢的,周围就积累出来一个朋友的圈子。

网络上的朋友,年龄差距、距离远近、男女性别、贫富差别都不再是交朋友的障碍,"我的朋友遍天下"尤其对男孩子,几乎有致命的吸引力。

设想一个常见的游戏画面:大家一起组队打怪、帮会战争,会有协作、任务分派,扮演战士的血厚肉厚,挡在第一线对经受对方的狂轰乱炸,和刀刀见肉的战场厮杀;体力弱小的法师和术士藏在远处酝酿强大的技能,给大家提供防护或者远程攻击,整个战斗画面绚丽多彩,声光撼人。经过了几分种,甚至几个小时的战斗,打游戏的人精疲力竭,而游戏结果是大家全部"阵亡",会不会有一种痛彻心肺的痛?!于是队友频道里有各种声音,发泄情绪、被关怀、去关怀别人,总结原因,下次再来!这一个游戏片断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带给人痛苦、感动、窃喜、失望、成功……多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感受。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在网吧门激动不已,在那里叨叨着给别的孩子在讲:他在游戏中遇到围攻,被反复杀死,掉了好多积攒起来的装备,是几个朋友帮他一起又打了回来,反杀回去,特别解气。那孩子在那里说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地一路远去……

"网瘾"就是这个原因,孩子沉迷网游其实并不是沉迷在那个游戏里,而是沉迷在玩游戏过程中的种种体验。这些复杂的情感和心灵体验,生活中能够体验的机会太少。

关键的问题来了,怎么解决"网瘾"?

找到了网瘾形成的原因,其实解决的办法就简单了。

从情感和心理体验上去着眼,从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去着手,从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满足孩子,满足他正常的成长需要。不再一味的去说教,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尽量和孩子"交朋友",站在互换的位置去理解孩子们。

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孩子的生活不仅是只有作业和学习。看看花开,看看蝶飞,听听鸟叫,听听水流,抓把草喂山羊,感觉动物舌头舔舐手心的感觉,让他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带孩子去参加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群体类的体育活动是最可能替代"网瘾"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运动里一样能体验到青春期的那几种心理需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电子游戏"、"掌上游戏"已势不可挡,它必然会进入这一代,以及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一定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让网游变得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生活,除了网游,还有山水风景、还有运动、还有音乐,还可以有诗歌,这样的童年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

最后,祝福那一对母子能够完美解决眼前的小问题,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只是个小坎坷,都会过去的,都会好起来的!

几天,人民日报网发布的一段视频火了,一位妈妈在QQ群里用粤语+普通话咆哮如雷!

这个视频几乎引发了一场论战:

一方面,这位女家长在游戏群里情绪非常激动,言语也很激烈,甚至因为没有控制住自己而失声痛哭起来:儿子还在上初二,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考试成绩都不能过平均分,为了打游戏三更半夜不睡觉,该家长怒吼为什么要拉她的儿子进群,并要求群主现身出来……

另一方面,群友回复这只是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一种自由交流的方式,大家一起交流游戏的心得和技巧,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双方讲得都有道理,都在讲述自己的道理。

代沟,就是站在我这边,你是错的,站在你那边,我是错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游戏",游戏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年少时,都离不了"游戏"。只不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年长一些的有跳方格、打沙包、推铁环、顶独拐、下棋,中年一些的有贪吃蛇、街霸、坦克大战、踢球、乒乓球,再年轻一点的有红警、三国、卡丁车、魔兽、大话西游,现在孩子们有CF、吃鸡……花样繁多,举不胜举。

每一个游戏,都不仅仅是孩子在简单的玩耍。每一个游戏对孩子都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没有什么东西会是十全十美。我们作为家长,得先去认识和了解这些东西,才有能力和智慧去引导孩子好好走它自己的成长之路。

可以说,从一出生"游戏"就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先看看游戏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从儿时开始,孩子们爬来爬去找皮球,锻炼了四肢力量和协调性;再长大一点,各种跑跑跳跳的游戏,进一步强化四肢力量并且锻炼心肺功能,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陪养协作互助、团队精神,格斗游戏锻炼眼手反应,策略游戏培养大局观……

只是,游戏的方式在变化,以前是玩个泥巴、做个木头枪、下河游泳、上树抓鸟,现在似乎只有电子游戏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家以前住平房,四邻五舍都很熟悉,孩子随随变变就能找个年龄相仿的玩伴,一起约着就能在门口玩一天。现在大家住楼房,除了对门邻居,我们几乎和别人家没什么来往,孩子们在周围很少能找到几个伙伴。

另一个原因是独子:家里只有这一个小宝贝,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家长也不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出门去玩,摔倒受伤怎么办?被车撞了怎么办?孩子的生活空间似乎只有家里和学校,孩子像笼子里的鸟,圈于一隅,孩子们很可怜,他们没有什么玩耍的东西。

再一个原因是情感需求: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必然产生情感需求,比如团队精神、兄弟情谊、成就感、情绪激动时候肾上腺素带来的颤抖……可悲的是,这些体验,已经很难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

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游戏,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呢?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孩子在电子游戏里能获得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四大心理需求:

第一条、合理的物质需求:相信大部分家庭都能满足,这一条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条、朋友的交往需求:前面提到了,孩子们兄弟姐妹少、邻居少,在学校只有下课时候能和同学打打闹闹几分钟,甚至,有了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起见,会禁止学生大声喧哗、打打闹闹。孩子回到家里,面对的都是成年人。他从生活中获得"朋友"的方式太少。

第三条、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这一条几乎和第二条一样,除非学习特别优秀或者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普通的孩子很难能感受到被异性关注。

第四条、获得帮助的需求: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衣食不缺,生活中需要"被帮助"的情景也很少出现,所以获得帮助的需求,也很难被满足。

电子游戏,尤其是网游,恰恰能提供这些心理体验。

网络游戏有许多种类:动作、冒险、模拟、角色扮演、休闲和其他,他们各有几十种分支,套一句广告词:"总有一款适合你"!

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需要组队、需要找帮会,会从里面认识到远在天边的人,大家从不认识,到一起打怪、一起筑城、一起进攻,一起经历许多事情。慢慢的,周围就积累出来一个朋友的圈子。

网络上的朋友,年龄差距、距离远近、男女性别、贫富差别都不再是交朋友的障碍,"我的朋友遍天下"尤其对男孩子,几乎有致命的吸引力。

设想一个常见的游戏画面:大家一起组队打怪、帮会战争,会有协作、任务分派,扮演战士的血厚肉厚,挡在第一线对经受对方的狂轰乱炸,和刀刀见肉的战场厮杀;体力弱小的法师和术士藏在远处酝酿强大的技能,给大家提供防护或者远程攻击,整个战斗画面绚丽多彩,声光撼人。经过了几分种,甚至几个小时的战斗,打游戏的人精疲力竭,而游戏结果是大家全部"阵亡",会不会有一种痛彻心肺的痛?!于是队友频道里有各种声音,发泄情绪、被关怀、去关怀别人,总结原因,下次再来!这一个游戏片断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带给人痛苦、感动、窃喜、失望、成功……多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感受。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在网吧门激动不已,在那里叨叨着给别的孩子在讲:他在游戏中遇到围攻,被反复杀死,掉了好多积攒起来的装备,是几个朋友帮他一起又打了回来,反杀回去,特别解气。那孩子在那里说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地一路远去……

"网瘾"就是这个原因,孩子沉迷网游其实并不是沉迷在那个游戏里,而是沉迷在玩游戏过程中的种种体验。这些复杂的情感和心灵体验,生活中能够体验的机会太少。

关键的问题来了,怎么解决"网瘾"?

找到了网瘾形成的原因,其实解决的办法就简单了。

从情感和心理体验上去着眼,从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去着手,从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满足孩子,满足他正常的成长需要。不再一味的去说教,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尽量和孩子"交朋友",站在互换的位置去理解孩子们。

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孩子的生活不仅是只有作业和学习。看看花开,看看蝶飞,听听鸟叫,听听水流,抓把草喂山羊,感觉动物舌头舔舐手心的感觉,让他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带孩子去参加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群体类的体育活动是最可能替代"网瘾"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运动里一样能体验到青春期的那几种心理需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电子游戏"、"掌上游戏"已势不可挡,它必然会进入这一代,以及下一代孩子的生活,一定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让网游变得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生活,除了网游,还有山水风景、还有运动、还有音乐,还可以有诗歌,这样的童年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

最后,祝福那一对母子能够完美解决眼前的小问题,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只是个小坎坷,都会过去的,都会好起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