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蕭何如果只能二選一,劉邦會選誰?

伍弟


雖然都重要,但是真要論還應該是張良。既然談論張良,蕭何,我們不妨加上韓信。

蕭何很重要,沒有他在大後方,劉邦在前線撐不了這麼久。不過蕭何的侷限性是,他可代替。都說蕭規曹隨,其實歷史上蕭何這樣的後方大總管很多(李善長,姚廣孝,劉穆之,王猛,荀彧,趙普),有些人比蕭何更厲害,不僅僅能穩定後方,還能上陣殺敵,比如諸葛亮,高穎。

韓信很重要,沒有他開闢第二戰場迂迴包抄,項羽不會這麼快被滅,劉邦得天下速度會慢很多。韓信則是影響天平平衡的那塊砝碼。沒有韓信,劉邦最多和霸王對峙,做個割據諸侯。韓信這種大佬,純軍事上來說前三大軍神。想找到代替性不太可能

至於張良則更為重要了。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不過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張良指引劉邦每次都選對路。張良是戰略制定者,是歷史上最高級的智囊,是帝師。他思考的超越這個時代所有人,替代性基本不存在。

那個時代只有張良能看清:進咸陽要安撫人心,以後這些人就是你打天下的資本;霸王來了,張良告訴他要認慫,參加鴻門宴。張良幫劉邦爭取漢王封地,這才能有後來的逆襲翻盤;告訴劉邦不要復封六國後人,不要開歷史倒車。在韓信要齊王的時候,及時踩腳;霸王要楚漢河界平分天下時候,堅決要打;天下已定,他卻告訴小弟們要謀反,趕快封賞最討厭的人,以安眾人心。一次做對選擇可能是偶然,但是張良這樣每次都選對方向,這就是開掛了好不好。

總結:

工作量最大、在漢政府中權利最大的肯定是蕭何,沒蕭何,劉邦能不能立足都是問題。但是劉邦拉起隊伍後,蕭何的定位就變了。但是對於劉邦而言,在隊伍穩定後,蕭何的重要性是隨著時間逐漸下降的。

風險最大,工作難度最大的肯定是韓信。韓信的重要性在戰爭期間絕對第一,要不韓信敢向劉邦要齊王呢?你蕭何張良要封個王試試?

但是張良可能是劉邦心中最重要的人。張良知道劉邦自己內心的想法,可能這個想法劉邦自己都不敢確認。封賞大夥時,蕭何把自己評8000戶,劉邦後來給他加了2000戶;但是給張良評的可是萬戶。按劉邦的話說:張良可以評3萬戶,而且可以自己選地。劉邦偏心誰,一看就明白了。

所以呢,真要選一個,還是張良重要吧。








大話古今


倘若讓劉邦在張良和蕭何中選一人,我認為劉邦必選蕭何,原因如下:

第一、蕭何對劉邦的忠心要強於張良。還是在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就和劉邦結交相識,二人年齡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了知心好友。之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忠心無二,這種由時間積累出來的信任關係,張良是無法與之比擬的。作為君主在有謀和忠心之間並不難做出選擇,再說蕭何本人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為人隨和,並不是除了忠心一無是處,在大漢的建立過程中蕭何一直將後勤供應做得相當

第二、蕭何對劉邦有保釋、推舉之恩。當年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墓時,許多囚犯逃跑了,劉邦既無法追趕,又禁壓不住 便索性把所有囚犯都放跑了,劉邦自己卻與幾個與他生死相隨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避難。沛縣縣令便捉拿劉邦妻子,後來在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之下才得以出獄。這對劉邦是有恩的。後來各地紛紛起義,蕭何向沛縣縣令推舉了劉邦,並在拿下沛縣後,再三向城中百姓推舉劉邦,劉邦才做了沛公,淘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這種艱難時刻的恩情與幫助,價值超凡。

第三、蕭何是開國首功,而張良排名至六十二,兩人在劉邦心中的分量顯而易見。雖然劉邦在稱帝后大宴群臣時說他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是會用人,並說了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但在論功行賞時卻將蕭何列為首功,並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這充分表明了劉邦對蕭何的倚重與認可。

所以,我認為劉邦在蕭何和張良之間必選蕭何。


包山種樹


我們把漢初三傑比作一輛馬車。

蕭何就是那匹馬,沒有馬,車便跑不動。

張良是駕駛員,他能為馬車指引明確的前進方向。

韓信是隨侍一旁的武士,為馬車保駕護航。

張良、韓信保障劉邦在戰爭中減少損失,蕭何卻保障劉邦可以隨便“揮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