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30天漲57倍!平價藥“斷供”背後的商業邏輯

本來以為藥價放開,市場將是一片歌舞昇平,沒想到還有看不到的角落在發生著不幸。

最近一段時期,網絡上有多篇媒體文章中報道原本很平常的治療心絞痛的平價藥——硝酸甘油在全國範圍內出現短缺狀況。

原材料價格30天漲57倍!平價藥“斷供”背後的商業邏輯

壹簡財經在北京地區一些實體藥店瞭解到,硝酸甘油存貨量極少,供應隨時可能中斷。

那麼究竟是是什麼導致了硝酸甘油這種常規藥物的短缺呢?

原材料價格30天漲57倍!平價藥“斷供”背後的商業邏輯

壹簡財經發現,從2015年6月開始,我國全面放開了藥品的價格,包括上述短缺的硝酸甘油在內的絕大多數藥品的藥價,都交給了市場這隻無形之手來調節。

換言之,漲價加價,量多量少,完全是價值規律起作用,按理說不會出現某種藥物的短缺。

但從目前看,現有市場價值機制並未發揮出應有的調節作用。畢竟,漲價不能是無限制的。若價格漲得不合理,在藥品採購時就不能夠中標,也就是說,價格高也會抑制消費,導致銷量相應下降。市場的價量關係,對不合理漲價會形成很強的制約,讓藥價面臨難以突破的“瓶頸”。

所以,蛋糕就那麼大,從供應商到原材料商和零售商,有人吃的多,有人就要少吃。回到硝酸甘油上面,其價格不合理上漲與環保、原料藥硝酸的特殊性等因素有關,但其主要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是原料藥價格上漲、原料藥生產廠家數量減少。

那麼除了硝酸甘油之外,沒有其他的平價藥拼原材料面臨上漲的局面嗎?

壹簡財經梳理媒體報道發現,浙江某藥企負責人稱,馬來酸氯苯那敏曾出現一個月漲57倍的情況,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

原材料價格30天漲57倍!平價藥“斷供”背後的商業邏輯

水漲船高。

藥企的生產成本也會隨原料藥漲價而上漲,利潤沒有因藥價上漲而增加,藥品流通和零售企業也是如此。原料藥攫取了藥價上漲帶來的絕大部分利潤,市場價格機制自然全面失靈。

那麼,原料藥生產商存在競爭壓力嗎,為什麼可以隨意漲價呢?

據國家發改委價監局負責人介紹,我國1500種化學原料藥中,50種原料藥僅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44種原料藥僅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僅3家企業可以生產,10%的原料藥只能由個位數的生產企業生產。所以這些少數企業可以控制某些藥品的原料供給端價格。

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即將有可能再出現的平價藥品“斷供”情況,有必要讓有關部門做好防控工作,只有從原材料端口增加企業,拓寬生產商的原材料購買渠道,才能打破舊有的天然壟斷,保障藥品市場。

原材料價格30天漲57倍!平價藥“斷供”背後的商業邏輯

否則,市場價格機制調節失靈,原材料商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零售商和生產商的損失還在其次。

我們消費者的利益誰來保障呢,尤其是作為平價藥品,使用量大,需求量大,病人不應該成為商業鏈條中的弱者,更不能成為藥價放開後,壟斷企業攫取利益的“韭菜”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