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聲音:研究證實克唑替尼對又一新型ALK融合突變有效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常見的兩種基因突變形式之一,據統計約有5%的NSCLC患者存在著ALK基因重排,在肺腺癌、年輕患者以及不吸菸人群中比例更高,這類突變定義了NSCLC的一類獨特的分子亞型。更重要的是,ALK突變被認為是“鑽石突變”,相較EGFR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ALK抑制劑的作用效果更顯著。


隨著檢測方法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ALK突變可以細分為不同類型,除了經典的ALK-EML4融合突變之外,還發現了其他的融合伴侶,不同的融合突變給以克唑替尼為代表的靶向治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之前,我們分享了許多ALK基因突變亞型的治療經驗,近期,我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在《JTO》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報道了又一例克唑替尼對新型ALK融合突變肺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案例報道


這是一位61歲的中國男性患者,CT檢查發現患者肺門處存在一個不規則結節,之後患者進行了組織活檢和影像學檢查確認,確診為IIIB期肺腺癌。


在還未進行標準治療的情況下,醫生先對該患者的處理好的組織樣本進行新一代測序(NGS)檢查,以便發現最初腫瘤的基因突變。結果顯示,患者21號染色體長臂的21.1的Linc00308/D21S2088E基因間區域與2號染色體短臂的ALK的內含子19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融合突變。DNA測序結構顯示,融合轉錄由此基因區間和ALK基因20-29外顯子組成,後者完整編碼了ALK胞內激酶結構域。之後患者通過T-PCR和Sanger測序在RNA層面驗證了該新ALK基因融合突變。並且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前,通過常規FISH檢測和免疫組化對組織樣本進行了重新確認。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患者開始每日兩次的口服250 mg的克唑替尼進行治療。四個月後,CT掃描顯示,靶病灶腫瘤明顯縮小,瘤體最大直徑從2.93mm降至1.92mm,六個月時病情仍有緩解。外周血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查顯示,與基線時CTC水平(13/mL)相比,治療4個月CTC數量顯著下降,並且在4個月內(2019年4月~2019年8月)保持在1/mL。重複循環腫瘤DNA(ctDNA)分析提示,突變的基因頻率與腫瘤符合密切相關,能準確的反應出克唑替尼對腫瘤組織的控制效果。目前,克唑替尼仍有良好的耐受性。此外進一步研究顯示,克唑替尼可顯著抑制從肺腺癌新鮮腫瘤組織中分離出的Y1507和Y1604位點的ALK磷酸化,且患者ALK陽性腫瘤細胞在體內和體外均對克唑替尼治療高度敏感。


中國聲音:研究證實克唑替尼對又一新型ALK融合突變有效


進一步研究證實克唑替尼對此型ALK融合突變有效


僅通過單個病例得出“克唑替尼對Linc00308/D21S2088E-ALK融合突變有效”這一結論似乎並不嚴謹,研究者為了進一步評估這種新型ALK融合蛋白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可表達該新型ALK融合蛋白的質粒轉染到實驗細胞(Ba/F3細胞)當中。這種Ba/F3細胞與其他細胞不同之處在於,其生長需要依賴一種白介素-3(IL-3)的物質,IL-3缺乏的情況下,其生長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在缺乏IL-3的情況下,可以表達新型ALK融合蛋白的Ba/F3細胞卻以指數速度增長,這與癌細胞的生長方式相符,從而證實了這類新型ALK蛋白的激酶依賴性致癌活性。


研究證實,有多個融合伴侶可促進ALK激酶的自磷酸化並增加致癌潛能,最常見的EML4–ALK融合突變就是如此。在此次報道中,研究者發現了位於Linc00308/D21S2088E(兩個非編碼基因)基因間區域的ALK新型融合伴侶的存在,還證實了此種融合可增強ALK激酶活性並可激活下游的效應因子的磷酸化,由此,我國有一次擴大了ALK融合基因突變頻譜,並且提供了克唑替尼治療

Linc00308/D21S2088E-ALK融合突變可能有效的證據,對之後優化治療策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