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後緊接著發起了南方作戰,該行動旨在佔領東南亞各地,利用此地豐富的資源維持自己邪惡的戰爭。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美軍在菲律賓地區接連失利,為了挽回一敗再敗的戰局,美軍曾向菲律賓地區輸送了一定規模的人員和武器裝備,這其中就包括50輛由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造而來的75毫米自行火炮,不過這些緊急馳援的武器來得太晚了,僅在巴丹作戰的時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後來隨著菲律賓的全境陷落也就全部損失了,其中還有一部分落到了日軍的手中。其實這款簡陋到極致的M3型半履帶75毫米自行火炮原本是作為臨時應急的坦克殲擊車來應對德國坦克的,除了東南亞戰場,該自行火炮還在北非同德軍的作戰中也取得了不錯的表現,更是在戰爭初期的一小段時間內承擔起了美軍反坦克火力的大梁。

倉促的誕生


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其實美軍為了應對德國人的坦克研製的第一款坦克殲擊車是T-24,在M3中型坦克的底盤上加裝M3型3英寸坦克炮,只不過研發這種全履帶的車輛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就只能用半履帶的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來充當應急品

1940年法國的快速陷落讓實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大吃一驚,如何在將來走出國門的戰鬥中擊敗這些德國人的鋼鐵巨獸就成為了美軍考慮的重點,但是身處大洋彼岸的美國一直都處在閉門造車的狀態,錯過了二戰前那個坦克飛速發展的年代,突然面對德國的裝甲力量和閃擊戰時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在新型坦克造出來前必須找到一款合適的替代物。於是美軍就將目光放到了坦克殲擊車上面,這種反坦克車輛必須擁有強大的火力和高速的機動,至於防護能力則可以往後靠靠。但是美軍放眼自己的武器庫根本就沒有合適的火炮和底盤,迫於無奈設計人員只能將目光放到了儲備巨大的M1897A4型75毫米野戰炮上面,至於底盤部分,為了儘快形成戰鬥力而選擇了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T12型7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看到駕駛艙前部裝甲板的狀態是升起來的,可以起到行軍鎖的作用

隨後美軍設計人員組裝了一輛原型車並將其命名為T12型75毫米自行火炮,首先在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基礎上拆除了駕駛艙前方的擋風玻璃並用裝甲板代替,並在裝甲板上加裝了凹槽以便於行軍過程中將固定炮管,該裝甲板能夠根據作戰情況選擇放下(平放在前發動機艙蓋上)或者是升起,M1897A4型75毫米野戰炮被放置在底盤的鋼板上,向左射界為19度,向右射界為21度,高低射界為-10到+29度,為了增加反步兵的能力,車體中部安裝有一個桿狀的機槍旋座和一挺12.7毫米重機槍,M1897A4型75毫米野戰炮是在M1897型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裝而來的反坦克炮版本(整車備彈59發),在460米的距離上發射M72型大裝藥穿甲彈時可擊穿80毫米厚的裝甲,發射M61型被帽穿甲彈時可擊穿70毫米厚的裝甲,在反步兵時可發射M48高爆彈。威力總體上要優於早期四號坦克裝備的短管75炮,但是該炮終究是一款臨時改裝產品,隨著美軍威力更大的57毫米、3英寸等口徑反坦克炮相繼服役,該炮也就被淘汰了。

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誕生


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一輛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看到駕駛艙前部的裝甲板是放下來的,該車相比於T12最大的特點就是炮盾面積變大了,而且乘員也從之前的4人增加到了5人

隨後T12原型車被送往了阿拉丁試驗場進行測試,後來軍方提出了改進火炮防盾的要求,為車組成員提供更加全面的防護。隨後設計人員就拿出了能從正、側、上方抵禦攻擊的新型護盾並拆除了機槍旋座和重機槍,車組成員自衛靠內置的卡賓槍和步槍,同時還為其換裝了更為先進的M33型光學瞄具,改進後的T12在1941年10月被正式命名為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作為一款反坦克車輛來說M3的性能並不算優秀,但難能可貴的是美軍在大力發展坦克的時候,始終都沒有鬆懈裝甲炮兵和坦克殲擊車的建設,而當時美軍坦克生產嚴重滯後,全履帶車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大量生產下線的半履帶車輛無疑就成為了首選。

不斷地改進


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一輛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模型內部,可以清楚的看到火炮左側的M33型光學瞄具,佈置在車體左側內部用於自衛的卡賓槍,此外還有放置在火炮底板下側的彈藥以及車體兩側的彈藥箱

在後續的生產中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的M2A3型和M1897A4型75炮野戰炮都曾出現過短缺而不得不找替代的情況,1942年7月美軍設計師用M2A2炮架取代了原先的M2A3炮架,炮架的更換也改變了M3的射界,左右射界變成了各21度,高低射界變成了-7到+29度,隨後該改進型就被稱之為M3A1型75毫米自行火炮。1943年6月設計師用謝爾曼的M3型75毫米坦克炮更換了M1897A4型75毫米野戰炮,後來這款改型被稱之為T73自行火炮,但是此時美軍性能更為先進的全履帶坦克殲擊車已經開始大批量服役,再生產性能已經嚴重落後的M3系列半履帶自行火炮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T73項目也就被取消。

M3型75毫米半履帶自行火炮,簡陋到了極致,卻頂起了美軍早期的天

▲兩輛美軍第601坦克殲擊營的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殘骸,該坦克殲擊營的21輛M3在對陣佔據數量優勢的德軍坦克時全軍覆沒

截止1944年8月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正式退役,該戰車以及改進型一共生產了2200多輛,有趣的是隨著新型坦克殲擊車的相繼服役,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被重新改成了標準型的裝甲運兵車,雖然隨著戰事的發展,M3型75毫米自行火炮在德軍裝甲部隊面前早就沒有了火力優勢,變得不堪一擊,但是憑藉著威力巨大的75毫米坦克炮,M3在面對德軍輕型裝甲車輛和步兵時還是能發揮餘熱的。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