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愛說“孩子,不著急,慢慢來”的背後,其實是老師慌了

參加福建省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比賽,全程聽課中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幾乎每個老師在課堂進行中都說了一句話“孩子,不著急,慢慢來。”起初覺得這句話挺讓人溫暖的,這句話確實有調整課堂節奏,安撫小孩心靈的作用。但一節課老師說了七八次,十幾節課幾乎每個老師都這麼說。聽著聽著,就覺得不對勁了。

“孩子,不著急,慢慢來。”這句話的背後,透露著怎樣的問題呢?為什麼這句話會高頻地出現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呢?

先來想想——孩子,為什麼著急。

課堂愛說“孩子,不著急,慢慢來”的背後,其實是老師慌了

凡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這樣一種場景:老師的問題一出,立刻有小孩搶答舉手,可老師滿心期待他的回答時,答案卻不盡如人意。此刻,老師說出“孩子,不著急,慢慢來。”思考前,我們再回看現象,就能思考問題的緣由了。其一,小孩著急,可能的原因就是小孩已經懂得去迎合課堂的進程,取悅老師,儘自己的力量做到“有問必答”了。因此,舉手很快,顯得著急了。其次,現象的背後折射出小孩不習慣於思考,但卻很努力地做出及時反應,這很可能是過往課堂中培養出來的一種“好習慣”。我們老師常鼓勵小孩,更準確說是組織一種競賽——“看誰最積極”“看誰反應最快”。多次重複這樣的競賽,自然成習慣。當然,也不否認是兒童的天性使然,喜歡爭奇鬥勝,喜歡快速反應,他們的思維本身就很迅速,如今要爭要搶了,就更快了。但“欲速則不達”,忙中出錯就是結果。“著急”情況下做出的回答,往往答不到點子上,老師不能生硬地否定,於是說出了“不著急,慢慢來”。

探因到此,還不能停止。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課堂中問題的設置本身也是有問題的。

提出的問題,無助於引發兒童思考,直接促成著急地搶答,草率地回答。我們常見老師提出“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讀一讀吧”“你體會到了什麼?和我們交流吧”“你讀後有什麼感受,請和我們分享”……類似這些“尋找”“彙報”“交流”“分享”類的提問,都屬於應對型問題。顧名思義,表達中更多“應對”成分,思考的含金量偏低。這就造成小孩可以立刻回答。久而久之,在這類問題的“滋長”下,容易養成“一聽到問題馬上舉手搶答”的條件反射。“不著急,慢慢來”成為高頻教學組織話語時,不要盲目欣喜,當然,我們並非否認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有一種寬容,有一份耐心;還有一種引領,一份慈愛。只是我們看到“不著急,慢慢來”的後真相時,更希望教師避開這些讓人舒服的表面溫暖後,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的交流場。反思,帶來更大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思考“不著急”背後的原因。如何真正避免小孩在課堂上“著急”呢?

課堂愛說“孩子,不著急,慢慢來”的背後,其實是老師慌了

首先,老師可以戒斷對這句話的偏愛了,不要刻意強調“不著急”。實際上強調“不著急”後,小孩的狀態並沒有太大的轉變,有可能變得更加著急。所以,我們給出一條建議:老師,請不要說這話,即便依然溫存。課堂並不都是慢慢才好,靜靜才好。有的時候,該快則快;有的時候,說錯了就是錯了,不一定每一次學生的發言都要“掉到老師挖好的陷阱裡”,都要說到正中下懷。所謂的節奏,其核心就在於一個“變”字;所謂的兒童,其核心特質就在於善變;所謂教學,其核心也應該靈活多變的。問題簡單時,快速反應;問題需要思考時,就慢慢來。

其次,最根本的改變是課堂中的提問,變得有深度,指向思維。需要思考的時候,急也急不得。小孩太著急,就是因問題本身沒意義,不用想就可以說。他的心裡有桿秤,知道這個問題自己不搶著說,別人就說了,得到表揚的就不是自己了。而當一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如果需要思考,誰都不會冒進,因為思考的步伐就是緩慢的。例如我在設計《草船借箭》一課時,提出一個問題:諸葛亮去借箭,為什麼單約魯肅?要回答這個問題,小孩必須瞭解歷史背景。當時曹操揮師長江,吳蜀被迫短暫形成的聯盟;小孩必須瞭解周瑜和諸葛亮簽訂軍令狀各自背後的利益關聯;你還要了解魯肅其人;你要知道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不僅僅是“只會看天氣”這麼簡單,諸葛亮心中裝著“聯盟”這個大局,裝著“西蜀的天下大業”這個目標,因此必須忍,還得為證明自己的誠意找到“見證人”……諸多的因素導致這個問題的思考含量相當大,沒有小孩能立刻說,能用一句簡單的答案來回應。相比之下,例如讓小孩尋找“周瑜和諸葛亮對話幾次”“每次說些什麼”“周瑜如何步步為營,陷害諸葛亮”這一類的問題,小孩一讀就懂,不需思考,自然要搶答。

第三,我們的教學操作程序也可以換一換。建議教師不要讓“問答”成為課堂教學的唯一模式。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後再談體會;也可以讓孩子合作後再進行交流;還可以讓小孩圍繞一個問題辯論和討論後,再進行總結……總之,課堂的組織方式改變,也能遏制小孩無效的立刻反應,出現“不著急,慢慢來”的美好狀態。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不著急,慢慢來”真相背後的真相是——老師著急。當老師發現小孩積極發言但出現錯誤時,骨子裡比孩子更著急。此時希望他再說一遍,或者換一種答案,一時間找不到引導的辦法,情急之下說出“不著急,慢慢來”。寧願我這是一種離奇的揣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寧願我是錯的。我們在課堂上觀測到的結果,很多讓我分明看到老師的著急。

我真正遇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上地鐵,小孩在人群中不斷穿來穿去,鑽來鑽去。媽媽口中喊著“孩子,不著急,慢慢來。”可是當孩子擠到座位搶先坐下之後,媽媽沒有再說什麼,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我想,正是無數次成功的經歷,讓小孩明白:媽媽說不著急,只是喊喊。實際上,“著急”帶來的甜頭是很大的。這一幕,當時我就想寫下來,如今聽了兩天課,發現生活與課堂是一個道理。

歡迎關注@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更多教學方法點擊專欄獲取

#統編語文教材##教學方式我來說##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