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大師用青蛙捕食蚊子過程比喻學書法,真是奇思妙想

妙喻論書,是中國古代書論的優秀傳統,一個精當貼切的比喻,凝聚了論者長期深人的思考。書法這種東西,從正面去定義往往很難,即使勉強下一個定義, 也很難涵括其豐富的內容。 因此對書法的理解不能靠定義, 而要靠體悟。這一點與禪學頗為相似,禪師們為了啟發人們頓悟,用了許多著名的譬喻。“雲在青天水在瓶”也好, “一口吸盡西江水”也罷,甚至德山之棒,臨濟之喝,南泉斬貓,呵佛罵祖等,都不過是一種比喻,意在啟發人們體悟禪理。禪宗崇尚“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對書法的理解也是這樣。有時一個精妙的比喻所表達,傳遞的藝術信息,甚至勝過大部頭的長篇鉅著。這是古代書論的一大特色。

啟功大師用青蛙捕食蚊子過程比喻學書法,真是奇思妙想

啟功先生深諳書法之道,對妙喻論書的優秀傳統瞭然於心,運用自如,而且有許多新的發展。啟功先生有一則論書札記雲: “或問學書宜讀古人何種論書著作,答以有錢可買帖,有暇可看帖,有紙筆可臨帖。欲撰文時,再看論書著作,文稿中始不憂貧乏耳。”初讀此論,頗不以為然,以為啟功先生貶低了理論的作用。等到我讀了先生的多種論述,對先生的思想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之後,方明白自己錯了。先生這段話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學書要首重實踐,不從實踐中來,學習再多的理論也不等於懂書法。關於這層意思,啟功先生又有一個巧妙的比喻,他說: “一個正在飢餓中的人,看一冊營養學的書,不如吃一口任何食品。”另一層意思是,對書法真諦的理解,不一定靠讀長篇大論的文章,而要靠體悟,體悟的方法除了實踐,或可從智者的隻字片語,神喻妙譬中得到啟示,豁然開朗。所以啟功先生的書論,除了碑帖考釋之外,很少有縱橫捭闔的大塊文章,而多是精妙的短論,其中不乏極為精彩的妙喻。

啟功大師用青蛙捕食蚊子過程比喻學書法,真是奇思妙想



以喻論書,要在一個理字,即尋求喻者與被喻之物之間共同的規律。啟功先生正是著眼於此,他習慣於尋求事物之“理”

“半生師筆不師刀”,是啟功先生的名論。為什麼呢?他說:“我總想寫石刻本要看出未刻時的墨跡應該是怎樣的,哪些地方是刻走了樣的。當時的原跡雖已無從看到,但拿出墨跡來比較,總有一個‘理”,總有一個規律。譬如人走路,到了轉彎時,臉必隨著方向轉,如果遇到一個人身已左轉而臉尚向右,必然是右邊有事物,他在回顧。如無可回顧,那必然是他的脖子壞了。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啟功先生學書的方法,其中的要點有兩個: 一是拂開現象看其本質,一是尋求事物的必然規律。其中以人走路要態為喻非常貼切。古人今人皆人也,人之行為,不管走路、寫字,雖要志各一,但基本規律必然是一致的,這就是本質,找到了這個本質,不管現象如何千變萬化,都不會受其迷惑。石刻本上的一些勒石失真,刻工修理,或日久風化測蝕以至筆畫變形的現象,有人提出古人寫字就是如此,啟功先生是不信的,正像他不信有身子向前走,而臉向後看,又沒有別的原因可以解釋的人一樣。

專欄

啟功真書千字文教學(1-30集)

作者:啟公書畫

80幣

183人已購

查看


啟功先生主張寫行書如楷書,對此他也有一個精妙的比喻:“行書譬如公共汽車或電車的‘快車’,並不是從另一條路走,更不是從房上越過,仍然是慢車所走的路線,每站它也經過,只是有些站不停罷了。楷書在結構上的一些重點(或說據點、車站), 行書必須經過。如果行書不經車站,便不好看。”(《給徐利明的信>》張旭光先生論書常言“到位”,這是關於“到位”問題最明白、最易理解的段論述。 關於這一點, 前人也有類似的論述, 如劉熙載曾說 : “草書尤重筋節,若一溜直下,則筋節亡矣。”(《藝概.書概》)然而筋節是什麼,劉氏語焉不詳,從字面上似乎也難以捉摸,其實所謂“筋節”也就是啟功先生所說的“車站”,無論楷書行書草書,行走的路線都是一- 樣的,所不同者,楷書每站必停,行書有些站可以不停,草書停的站更少,但該停處也是要停的,這非停不可的站,大約就是“筋節了。

專欄

啟功真書千字文教學93-123

作者:啟公書畫

80幣

44人已購

查看


啟功先生寫於1986年夏日的20則論書札記,多用比喻,吉光片羽,乃作者學書多年的心得,實有金針度人之效。如:“僕於法書,臨習賞玩,尤好墨跡。或問其故,應之日:君不見青蛙乎,人捉蚊虻置其前,不顧也。飛者掠過,一吸而人口,此無他,以其活耳。”這則比喻真是妙不可言。蚊蟲飛過,青蛙飛舌吸之,此種情景是人們常見的,但深人思考的人實在不多,以之喻書,更是匪夷所思。然而仔細想來,卻能深有所悟,愈想愈妙,不禁拍案叫絕。先生的意思是: 在臨習古人蟲,生動鮮活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僅表現在結果之中,更表現在過程之中,正像青蛙吞食飛蚊一樣,非僅為“進食”這一結果,(“捉蚊虻置其前”,亦可果腹)在某種意義上,吞食活物這一過程,乃是青蛙的一種生命方式。明此理,書者對墨跡的重要性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啟功大師用青蛙捕食蚊子過程比喻學書法,真是奇思妙想


啟功先生以走路喻書法,持論平實。他說“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雖舉步如飛,不憂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義可通書法。”這裡涉及書法作為藝術創造和技法功底的關係。啟功先生主張“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可能有人不同意此觀點,認為如此寫來,豈非千字一面? 實則不然。所謂走熟路,不但是指基本技法的準確到位,而且是對創作對象的請熟於心。乃至何種內容宜用何種書體,書寫幾行,大款小款,相同字形偏旁如何避讓,都應瞭然於心。記得老書家費新我先生創作時均先寫小樣,反覆推敲,待定稿後再進行正式創作,正是為了“舉步如飛,不憂蹉跌”。啟功先生的論述,正是他積數十年經驗的精闢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