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放在古代大致屬於什麼水平?

魯迅先生放在古代大致屬於什麼水平?

一般而言,如果魯迅先生放在古代文人圈子裡,大致屬於“通”的水平。用雅言表示為“鳴庚”。

倉庚,又叫離黃,是黃鶯的別名,亦作“倉鶊”。倉就是黃色,所以倉庚就是黃色的庚鳥。“鳴庚”的意思是指那些經過全面的學習,古文知識能夠融會貫通的宗伯儒子。出自《詩經·豳風·東山》:“倉庚于飛,熠燿其羽。”比喻這些儒子象春天的黃鶯開始鳴叫,初步具備展翅高飛的能力,但是還只是限於棲息於普通高度的喬木,不能與徵雁和雄鷹比肩。

下面簡單敘述一下判斷的理由。

1、 魯迅先生的雜文---通

魯迅先生的雜文把漢語的莊諧、諷刺、辛辣等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邏輯思維與語言的運用大巧不工,舉重若輕,批判思想與精神追求超越了整個時代,與舊體詩創作水平並列為首,放在中國古代之歷史文學中屬於“通”。

如批判崇洋媚外的洋奴--“叭兒”:倚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為了一點點犒賞,不但安於做奴才,而且還要做更廣泛的奴才,還得出錢去買做奴才的權利。

2、 魯迅先生的舊體詩---通

魯迅先生的舊體詩,早期從不通到粗通,晚年至於通,全部詩作都反映了他的學問由稚嫩漸趨成熟的情形。

早期詩句如“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1900”“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1900”等等都是蒙童之作。晚年漸漸撰寫古樸凝重之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1934”“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1935”屬於魯迅先生的絕筆句,於1936年逝世。

3、 魯迅先生的小說---粗通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但是水平極高,魯迅先師自己曾經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小說中主要描寫一些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如阿Q、祥林嫂等等,不靠文筆取勝,而專注於“救贖”。不以長篇小說為重,以普通百姓便於閱讀的短篇小說為主。對於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說:“我現在寫作隨筆的最根本的動機,也是為了拯救日本、亞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優美的文體和深刻思考寫出這樣的隨筆、世界文學中永遠不可能被忘卻的巨匠是魯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魯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點點。這是我文學和人生的最大願望。” 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先生說:“談到魯迅,只能用天才來解釋。”

4、 魯迅先生的散文---粗通

魯迅先生的散文“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百科評價)

5、 魯迅先生的古文---不通

魯迅先生跟隨菊叟先生(壽鏡吾)在三味書屋學習了很短的時間,通過他的作品《古籍序跋集》可以看出他對先秦古文幾乎不懂,對漢儒之學與古漢語略有所知。對古代雜學與會稽方誌略有涉獵,如《嵇康集》《廣林》與地方誌《會稽郡故書集》、《會稽記》等,如《百喻經》、《唐宋傳奇集》等都不屬於正統學問,菊叟先生(壽鏡吾)當初反對魯迅讀這些雜書。我非常贊成這種觀點。

綜合以上的幾點,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綜合水平大致在“粗通—通”之間。

6、簡單舉一例講解魯迅先生的詩《無題》

魯迅先生|《無題》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的詩眼是“挈婦將雛”,語出《新序·節士》“鮑焦衣弊膚見,挈畚將蔬,遇子貢將於道”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甘於貧困與為國而憂的心情。

鮑焦是周朝時期的隱士,他因不滿時政,廉潔自守,遁入山林,抱樹而死。成語典故“抱木而死”就是指鮑焦為節殉死的古史。魯迅先生用鮑焦的典故表達自己飾行非世,堅持操守的志向。

此詩作於1931年2月。柔石、殷夫等人已經被抓,國民黨反動派到處搜尋魯迅,打算借他的名聲為軍閥統治歌功頌德,而魯迅先生只能四處避難。這首詩雖然名叫“無題”,但是實際上真正的題目就是“守節”,堅守一個讀書人的節操。後世學者把這句話當成魯迅先生“揭示生活困難”的牢騷之語,並且解釋“婦、雛”指魯迅夫人許廣平和幼兒周海嬰。這種解釋並不是完全錯誤,但是疏於“指實與浮於文字表面”,古文知識與學識積累不足,所以沒有理解魯迅先生的詩意。

7、 我與郭沫若先生的仿作

郭沫若先生曾經仿照《無題》作詩一首《歸國雜吟》,我也仿照《無題》作詩一首《送疫神》,同時放在文章之後,請大家參照學習。水平有限,請各位學者多多批評指正。

郭沫若先生|《歸國雜吟》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餘血淚,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宗伯正曜|《送疫神》

觀於疾疫惑亂時,食婦飲雛患履絲。

社稷多難士抆淚,憎慍戾癘擎旒旗。

眾志成城攘蜮鬼,百川歸流赫旅詩。

崇德恥惡施仁政,無諂無驕共裘衣。

註解:

1. 疾疫:國家出現疫病。

2. 惑亂:迷惑百姓,四處作亂。出自“《論衡·答佞》大佞奸深,惑亂其人。”

3. 食、飲: 養活。出自“《新序·節士》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此也。”

4. 魯迅先生詩中“挈婦將雛”一語出自《新序·節士》“ 鮑焦衣弊膚見,挈畚將蔬,遇子貢將於道”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甘於貧困與為國而憂的心情。我也使用《節士》中的典故,藉此表達仰慕效法先賢的志向。

5. 履絲:穿絲鞋,比喻生活安逸。這裡表示國家有難,作為士人不能耽於安逸。出自“《小戴禮記·少儀》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

6. 抆淚:擦拭眼淚,表示哀傷。出自《楚辭·九章》“孤子吟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

7. 戾癘:指疫病。

8. 攘:推,驅鬼。出自《說文解字》“推也。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9. 蜮鬼:魑魅魍魎。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之什》“為鬼為蜮,則不可得。”

10. 百川歸流:比喻民心所向。《論衡·別通》“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

11. 赫旅詩:比喻國家之怒。《孟子·梁惠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

12. 崇德:《論語·顏淵》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13. 無諂無驕:富不驕、貧無諂,既不向富國大國屈服諂媚,也不會輕視其它貧窮國家。《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14. 共裘衣:比喻患難與共。《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宗伯正曜,遠祖桐城姚氏,近祖金匱陳氏,治學師從先師孔子(周朝尊號魯姬丘子、子姬孔子,姬姓,魯國大宗伯,清康乾篡改《史記》等典籍改為大司寇,子姓),立身師從先師臥農先生(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陽躬耕隴畝而自號臥農,並非世間流傳的道號臥龍),贊賓介師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88年(戊辰),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畔遐園西廊岳飛手書《前出師表》碑文之下。

上古參周宗伯經學(古文經學)師從宗伯牖中先生,拜師時間為1975年(乙卯),拜師地點為中國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畔觀瀾亭。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師儀式一切從簡,因此缺贊賓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