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大师用青蛙捕食蚊子过程比喻学书法,真是奇思妙想

妙喻论书,是中国古代书论的优秀传统,一个精当贴切的比喻,凝聚了论者长期深人的思考。书法这种东西,从正面去定义往往很难,即使勉强下一个定义, 也很难涵括其丰富的内容。 因此对书法的理解不能靠定义, 而要靠体悟。这一点与禅学颇为相似,禅师们为了启发人们顿悟,用了许多著名的譬喻。“云在青天水在瓶”也好, “一口吸尽西江水”也罢,甚至德山之棒,临济之喝,南泉斩貓,呵佛骂祖等,都不过是一种比喻,意在启发人们体悟禅理。禅宗崇尚“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对书法的理解也是这样。有时一个精妙的比喻所表达,传递的艺术信息,甚至胜过大部头的长篇巨著。这是古代书论的一大特色。

启功大师用青蛙捕食蚊子过程比喻学书法,真是奇思妙想

启功先生深谙书法之道,对妙喻论书的优秀传统了然于心,运用自如,而且有许多新的发展。启功先生有一则论书札记云: “或问学书宜读古人何种论书著作,答以有钱可买帖,有暇可看帖,有纸笔可临帖。欲撰文时,再看论书著作,文稿中始不忧贫乏耳。”初读此论,颇不以为然,以为启功先生贬低了理论的作用。等到我读了先生的多种论述,对先生的思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方明白自己错了。先生这段话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书要首重实践,不从实践中来,学习再多的理论也不等于懂书法。关于这层意思,启功先生又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 “一个正在饥饿中的人,看一册营养学的书,不如吃一口任何食品。”另一层意思是,对书法真谛的理解,不一定靠读长篇大论的文章,而要靠体悟,体悟的方法除了实践,或可从智者的只字片语,神喻妙譬中得到启示,豁然开朗。所以启功先生的书论,除了碑帖考释之外,很少有纵横捭阖的大块文章,而多是精妙的短论,其中不乏极为精彩的妙喻。

启功大师用青蛙捕食蚊子过程比喻学书法,真是奇思妙想



以喻论书,要在一个理字,即寻求喻者与被喻之物之间共同的规律。启功先生正是着眼于此,他习惯于寻求事物之“理”

“半生师笔不师刀”,是启功先生的名论。为什么呢?他说:“我总想写石刻本要看出未刻时的墨迹应该是怎样的,哪些地方是刻走了样的。当时的原迹虽已无从看到,但拿出墨迹来比较,总有一个‘理”,总有一个规律。譬如人走路,到了转弯时,脸必随着方向转,如果遇到一个人身已左转而脸尚向右,必然是右边有事物,他在回顾。如无可回顾,那必然是他的脖子坏了。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学书的方法,其中的要点有两个: 一是拂开现象看其本质,一是寻求事物的必然规律。其中以人走路要态为喻非常贴切。古人今人皆人也,人之行为,不管走路、写字,虽要志各一,但基本规律必然是一致的,这就是本质,找到了这个本质,不管现象如何千变万化,都不会受其迷惑。石刻本上的一些勒石失真,刻工修理,或日久风化测蚀以至笔画变形的现象,有人提出古人写字就是如此,启功先生是不信的,正像他不信有身子向前走,而脸向后看,又没有别的原因可以解释的人一样。

专栏

启功真书千字文教学(1-30集)

作者:启公书画

80币

183人已购

查看


启功先生主张写行书如楷书,对此他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行书譬如公共汽车或电车的‘快车’,并不是从另一条路走,更不是从房上越过,仍然是慢车所走的路线,每站它也经过,只是有些站不停罢了。楷书在结构上的一些重点(或说据点、车站), 行书必须经过。如果行书不经车站,便不好看。”(《给徐利明的信>》张旭光先生论书常言“到位”,这是关于“到位”问题最明白、最易理解的段论述。 关于这一点, 前人也有类似的论述, 如刘熙载曾说 : “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艺概.书概》)然而筋节是什么,刘氏语焉不详,从字面上似乎也难以捉摸,其实所谓“筋节”也就是启功先生所说的“车站”,无论楷书行书草书,行走的路线都是一- 样的,所不同者,楷书每站必停,行书有些站可以不停,草书停的站更少,但该停处也是要停的,这非停不可的站,大约就是“筋节了。

专栏

启功真书千字文教学93-123

作者:启公书画

80币

44人已购

查看


启功先生写于1986年夏日的20则论书札记,多用比喻,吉光片羽,乃作者学书多年的心得,实有金针度人之效。如:“仆于法书,临习赏玩,尤好墨迹。或问其故,应之日:君不见青蛙乎,人捉蚊虻置其前,不顾也。飞者掠过,一吸而人口,此无他,以其活耳。”这则比喻真是妙不可言。蚊虫飞过,青蛙飞舌吸之,此种情景是人们常见的,但深人思考的人实在不多,以之喻书,更是匪夷所思。然而仔细想来,却能深有所悟,愈想愈妙,不禁拍案叫绝。先生的意思是: 在临习古人虫,生动鲜活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表现在结果之中,更表现在过程之中,正像青蛙吞食飞蚊一样,非仅为“进食”这一结果,(“捉蚊虻置其前”,亦可果腹)在某种意义上,吞食活物这一过程,乃是青蛙的一种生命方式。明此理,书者对墨迹的重要性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启功大师用青蛙捕食蚊子过程比喻学书法,真是奇思妙想


启功先生以走路喻书法,持论平实。他说“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这里涉及书法作为艺术创造和技法功底的关系。启功先生主张“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可能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如此写来,岂非千字一面? 实则不然。所谓走熟路,不但是指基本技法的准确到位,而且是对创作对象的请熟于心。乃至何种内容宜用何种书体,书写几行,大款小款,相同字形偏旁如何避让,都应了然于心。记得老书家费新我先生创作时均先写小样,反复推敲,待定稿后再进行正式创作,正是为了“举步如飞,不忧蹉跌”。启功先生的论述,正是他积数十年经验的精辟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