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哥說|冬天裡“消失的信用”

翔哥說|冬天裡“消失的信用”

來不及解釋了,快上車老司機帶帶你

好久不聊正事了,蹲坑,將最近的所思所想寫一寫,想到哪寫到哪。隨緣吧。

翔哥說|冬天裡“消失的信用”

辦公室設立在成方街32號的某會第十次會議,說了很多增量信息,其中有一條是多渠道增強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資本實力。

11月27日32號,成方街32號開展了CBS操作,操作量60億元,期限3個月,費率0.10%,換入債券既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永續債,也有城商行發行的永續債,公告中說“體現了對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的支持。”

算是32號對中小行發行永續債提供流動性支持吧,對於中小行來說,毛毛雨也算是及時雨。5月中旬之後,同業市場互相築起了牆,大企業資金撤出小行,小行被迫收縮業務。從10月份的社融數據就可看出,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少增千億;各家行的三季報也可見,大行擴表1.8萬億,有些中小行“縮表”。一擴一縮,社融是好看了些,但結構是有所變化了,大行講ZZ,加大了投放,而中小行是民企信貸融資的主力,它們不好,民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於是,旱得要死的,跟澇得要死的同時存在。

但是呢,這些年城商行農商行擴張太快,現在資產規模都相當大,不良上升壓力大,加上非標轉標,資本金到底還夠不夠用,行長們心裡都有數。之前,32號的徐局長和某財Z系統人士公開論戰,徐局長被調離後,算是有了結果,各級財Z不掏錢出錢補,上頭又要銀行掏錢來支持實體經濟,那就還是32號想辦法了,哦,還拉上19號給多銀行上市補充資本金的機會吧。

不補充,如何實現儘量增加信貸投放從銀行拿點錢支持實體經濟呢。

01 黑天鵝後

最近有點好玩的事兒,那就是銀行承兌匯票利率持續走低。

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與票據直貼利率在今年5月中旬(注意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後,逐漸發生了背離。一些小行的同業存單發不出去,甚至某些“網紅”股份行也被同業拋棄。但是能發得出的國股行的同業存單利率卻是高高在上,與票據利率發生巨大倒掛,並且敞口持續擴大。

翔哥說|冬天裡“消失的信用”

都說要加大信貸投放,從供給側來看,當然可以讓五大行加大劑量,但是從需求側來看,是敢給的不想多要,想要的不敢再給,尤其民企,雖說盡職免責,但盡職的尺度有多大呢,幾家網紅民企雷了後,恐怕行長們心裡都打鼓,不願再上債委會名單了吧。

但是,監管指標還是要完成的嘛。那就用票據衝佔信貸規模咯。票據轉貼交易對手都是銀行,尤其幾輪整頓後,沒那麼多玩法了,都是電票,可質押,當日無限換手,屬於另類“資產荒”中的“低風險”的優質資產,於是,銀行對貼現票據的需求旺盛,直貼利率持續走低,收益率低點就低點。

5月中旬的“黑天鵝”事件後,有說已經妥善處理好了化解了風險云云。但某兩家地方行決定不行使二級資本債贖回選擇權又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新債發不出了呢?所以,有些行的同業存單發不出去奇怪嗎?

當初就說過,一群騙子互相騙可以,誰也不點破,但如果一個騙子被逼承認自己玩砸了沒錢還了,那麼大家就慌了,你是騙子,他也是騙子,看誰都是騙子,被識破、被懷疑上的就再也借不到錢了,而粗大氣粗底子厚的手握著低息資金,也不敢放了。

信用鏈條就在那個瞬間,開始斷裂了,斷裂的一個後果是:資金反而更加在金融體系裡空轉了。‍♂️

02 灰犀牛呢

從2018年起,要求非標轉標,擴大信貸投放,為了夯實分母,城農商行迎來了一大波“補血劑”,像樣點的,直接IPO;非上市的發永續債;大家一起互買二級資本債,風風火火忙“補血”。

從各家行報上的數來看,還不到那麼急切要“補血”的地步,為何在現實中,各家都爭先恐後呢?行長們自己知道嘛。

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的行長們。過去,大家還是農信社、城信社,廟小攤子小,即便如此,在20年前,還是把自己搞到技術性破產邊緣,最後該核銷的核銷,該展期的展期,隨帶一口氣把鄉鎮一級的“基金會”全關了。後來,陸陸續續改制,搖身一變成了城商行、農商行,並在上一輪擴張週期裡,都把自己做到了萬億、千億規模。

如今,如果行業僅僅是資本金不足的話,那就簡單了,無論是發央票補充流動性還是強令財Z掏錢還是發特別國債轉一手或者上市、發一級發債、補二級、直接注資,辦法很多是不是,哪要天天討論。眼下的問題,98年只需要注資四大,現在要夯實那麼多家行;過去分子小,現在資產規模都那麼多了,要的錢就更多了。

何況,辣麼多資產背後都是些啥東西。有朋友跟翔哥說,大家老老實實投地產不就得了,投什麼高科技實業呢?

康某新、某旭、某威等等當年是不是高科技企業,是不是鼓勵投放並且地方力捧的明星呢,現在看來不都是雷。康某新的3D膜有消費電子產品在用麼,某旭的石墨烯充電寶香過小米的79塊1萬毫安的麼。

那麼多高科技企業揹負的貸款,以及辣麼多層層包裝後進到引導基金的資金,一級市場的資產規模和價格甚至遠高於二級,怕不怕。就更不用說,打招呼後放出去的款了。

所以,看似那麼多層的監管,結果全行業搞成這樣,最後一家也不敢讓倒,相當於發了一張張免死鐵券。也是5月中旬那次事情後,大家倒吸一口涼氣,又把賬本給蓋上了,假裝看不見那頭灰犀牛。

03 消失的信用

其實,幾次降准以及流動性支持後,銀行間市場並不缺資金,缺的是信任以及新的標的物。之前,盛司長所說的“流動性陷阱”效應:不斷地加速開動印C機,但是實體經濟卻一直喊缺錢。

其實,不是缺錢,是缺信用。現在,信用消失了。

5月中旬後,雖然做了努力,但信用分層不可逆,作為末端的小行、非銀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信用再擴張的能力,而大家的風險偏好下降,都投平臺和國企,口頭只是民企但身體無比誠實,網紅民企違約,背後融資-作勢-拉股價-再融資的套路也難以為繼。市場風險性事件已經並且還會發生。

更有意思的是,廣義信用的收縮。

吾國的廣義信用對應的是廣義財Z,地方上的民企大抵都受過廣義信用隱形擔保的恩惠,平臺就更不用說了,都默認是廣義信用體系的一部分。在預算越來越規範的情況下,財Z是越捋順,要開正門關後門,但資管新規以及清查隱形債務、加強追責,加上減稅之後,地方是保狹義財Z,而對之外的廣義財Z有心無力,所以廣義信用必然收縮,那些以ZF推動或者信貸支持的民企,可以看作是廣義ZF信用覆蓋擔保的“影子財Z”,是廣義信用的末梢,當信用無法再覆蓋,必然從末梢開始慢慢坍塌。

現在有個新命題:“繼續拆解影子銀行、遏制房地產泡沫化傾向、主動配合地方整頓隱性債務”。

老早以前就說過,金融不過是財Z的影子,“影子銀行”不過是財Z的影子。說要積極財Z,並且降低資本金比例。但問題不在於比例,而在於幾乎所有資本金都是通過各種渠道從銀行掏出來的,新規卡死了通道,想掏錢都掏不出來,專項債又專款專用,搞不到資本金,連帶著地方基建也雄起無力。

所以,當廣義信用收縮時,影子銀行也會收縮,隱性債務也要償還,房地產泡沫化傾向就被遏制了。

但凡事不是沒有代價的。地方上的隱性負債,認還是不認呢?認公開發行的,不認私募和非標,可私募和非標背後都是同行的錢,不認的話,往後公開發行的就有人捧場麼?

並且,地產也在分化,地方上有背景的小房企拿到地後缺錢開放,過去可以捂著地,現在融資收緊,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大房企就趁勢“抄底”把它們的地收了。大房企有錢,或者說能接受高利率的融資,開發比較快,可以悄咪咪打折促銷,於是乎,在經濟數據上,地產就比較有“韌性”。但是,如果持續緊縮下去,很多地方不是地產泡沫化的問題,而是會不會競相打折。

說到底,信用起不來,部分企業就必須被動出清,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再寬鬆的邊際效應也會很快趨向為零。畢竟,每一分錢和信用堆出來的GDP越來越少了:

翔哥說|冬天裡“消失的信用”

這時候有個有趣的現象是:10年前,老闆們都捨不得賣,40thousand億後以及14年末的數輪降準降息以及金融自由化、P2P自融,大家都把資產規模做得大大的,按理說,家大業大了更捨不得賣,可眼下,很多老闆反而心甘情願賣給國資,套現走人。為啥呢?

用“假”資產換取真“錢”,不香嗎?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