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厨子李出生于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岁的时候,赶上农村的人们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当时,厨子李所在的生产大队对“公共食堂”是这样理解的:“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媒体宣传也的确把大办公共食堂,上升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得力措施。还有的媒体专门针对如何办好“公共食堂”发表文章,提出了饭菜要多样化,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多样,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的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既然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那么媒体的声音就是党的声音。所以,厨子李所在的生产大队,就开拓性、创造性、发展性地响应党的号召,为全体社员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梦想家园”,并提出了“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当时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但是,一下子有这么多的人们“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啊?于是,便倾其所能,倾其所有。这样的状况实行不久,大队的“公共食堂”已经是寅吃卯粮了。期间,曾经有两个多月,每个人每顿饭只能领到一块红芋,不少人因饥饿浑身浮肿,并开始有人被活活饿死。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个短暂的噩梦,党中央毛主席发现问题之后,便很快改变了策略,纠正了谬误,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个时候,人们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职业恐怕就是“炊事员”了。厨子李有一个姑父,原来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当炊事员,食堂解散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厨子。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所谓“厨子”,即现在的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厨师这一职业出现很早,大约是在奴隶社会,就已经有了专职厨师。旧时代,人们称厨师叫“厨子”、“伙夫”、“橱役”等。当时当地人所说的“厨子”,则是专指为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做饭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厨子李的姑父来厨子李家走亲戚。厨子李的父亲见姐夫白白胖胖,就开玩笑说:“人家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像麻杆,你咋隐红似白像头猪?”厨子李的姑父见内弟这样问,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一天吃四两,饿不住大队长;一天吃四钱,饿不住炊事员嘛。”

“那干脆就让孩子跟着你学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请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厨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这一年,厨子李十三岁。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在给人家做饭菜时,厨子李发现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点比较好的菜品,诸如猪肉、羊肉、炸鱼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饭的客人,东家拿出佣金、烟酒相谢的时候,厨子李的姑父就会说:“我家里有一个老娘,这些剩下来的菜,我就给她拿回去了。”说这话时,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当然,东家就是有一百个不乐意,也不好拒绝。

厨子李是学徒,自然不敢也不能这么做。可是,他心里还是禁不住“痒痒”的。后来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样公开‘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点,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那个年代什么最金贵?当然是吃的。那个年代什么最好吃?当然是肉。在为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做饭菜时,他们都是把猪肉割成一块一块的,煮熟后放在一个大瓦盆里备用。于是,有一次厨子李就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用事先准备好的油布(涂上桐油的布)包起一块猪肉,迅速塞到怀里。反正那时候人们都穿胖衣服,不容易被发现。

一次。两次。三次……厨子李习以为常。

后来,厨子李的姑父年纪大了,不能再做厨子的活。这时候,厨子李的手艺也早已学成,所以便“自立门户”,成了“大厨”。

当了大厨的厨子李因为养成了习惯,还是悄悄地拿人家的猪肉,而不像他的姑父兼师傅那样给人名要……

厨子李四十二岁上,得了一个大胖孙子。

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其姥娘家“报喜”。在当地,报喜的礼品是一只鸡:如果是生了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是生了女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是送鸡蛋,单数为男,双数为女。“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外,同时还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接下来,便是“洗三”。洗三,又叫做“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过去,当地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然后就是“送朱米”,也叫“送米面”。这一天(日子均在满月之前),亲戚朋友带着衣帽、米面、鸡蛋、红糖前来祝贺,给孩子发“见面礼”红包,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之后,主人备酒备菜招待亲朋好友。

厨子李家自然也是如此“循规蹈矩”。不过,他不需要请厨子做菜做饭。“自己会,何必劳烦人家?再说还省了佣金礼品。”

孙子“送朱米”这一天,厨子李正在做菜切肉,突然看见有一块肉肥瘦适中,又比较“瓷实”,便顺手从怀里掏出那块随身携带的“油布”,把这块好肉包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突然闯了进来,一看厨子李正在往怀里揣猪肉,便生气地低声而严厉地责问他:“你偷咱家的肉拿给谁?”厨子李一听,方才恍然大悟:“啊!原来这是在自己家里做菜啊。我还以为是……”厨子李媳妇因为知道厨子李素有“做菜偷肉”的习惯,这一次也可能是一时糊涂,忘了是在自己家里,所以便没有深究……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厨子李“做菜偷肉”的陋习,自以为没有人知,其实私下里早就被人传开了。只是方圆十几里内再没有其他的厨子可用,故而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见也当没看见”。谁家能挂有“免事牌”?谁家有事不用厨子?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昔日的那种“油布”已经不再有人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袋子。

偷肉吃的大厨(厨子李)

有一次,厨子李为人做过饭菜,东家在给他奉送佣金烟酒时,就顺便递给他几个塑料袋子。当下,厨子李一看见塑料袋子,心里不由一怔,继而脸颊“刺啦”一红。好一阵子之后,他才自我解嘲地说道:“你还出你老哥的洋相啊?那时候不是穷吗?现在谁还稀罕那点猪肉?”

是的,这时候的厨子李,帮人做菜做饭时已经不再“偷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