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發起的慶曆新政歷經14個月結束,原因不僅僅是舊官僚反對

宋仁宗的“仁”到底暴露了宋仁宗什麼樣的不足呢?那就要從宋朝的建國實行的政策說起,分析宗仁宗在“慶曆新政”中的不足表現在什麼地方。

一、積弊的來歷

宋朝的積弊來自於宋朝建國後的政策實施,重文輕武,就必然會有很多讀書人出來做官,這在宋仁宗一朝出現的很多的名流可以證明,那麼問題就來了,人多了,官位就那麼多,怎麼辦呢?增加相同的官位,明朝的官位是最多的,有有實權的,有沒有實權的,實權的官位可以就一個,但是為了拉攏讀書人,就設置了很多沒有實權的官位。

問題就這樣一年年的積累下來了,讀書人要拉攏,有功的人要封賞,皇親國戚要給口飯吃,這冗員就這樣的形成了。宋仁宗正在盛年,又是明主,對此更是深惡痛絕,面對著下面的人互相推諉,也是無可奈何。

這還只是冗員的問題,已經讓宋仁宗變得歇斯底里了,還有冗兵的問題也是讓人很難受的,就算是宋朝的經濟超級發達,但是就這樣無休止的揮霍也頂不住吧!

宋仁宗發起的慶曆新政歷經14個月結束,原因不僅僅是舊官僚反對


提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宋朝的冗兵之政是怎麼來的了。宋太祖趙匡胤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首先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一大批將領的權力,其次就開始了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分而治之,樞密院掌握兵籍和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軍隊只有皇帝一個人說了算,避免了再次出現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皇帝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在這中間出現了很多必要但是多餘的環節,以打仗來說,從皇帝的角度考慮,這些環節是必要的,能讓將軍無法造反,但是對於真正的戰場而言,就是多餘的了,戰場之上,戰機稍縱即逝,等到一層層的報到上面,戰機也消失了,因此就成了多餘的環節。

二、積弊的形成

說這麼多,就是想說宋朝的這種軍事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會出現將軍造反的情況。為了防止將軍造反,宋朝的皇帝也是煞費苦心了。將軍沒辦法造反了,那百姓呢?一旦出現饑荒、洪災、瘟疫等情況,活不下去的百姓會怎麼辦呢?會鋌而走險的,所以解決這種事情發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全部招進兵營,供他們溫飽,那麼百姓就不會鋌而走險了。

辦法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在宋朝開國的時候還行,經過了八十多年的發展繁衍,軍隊招募的人數在急劇上升,這給宋朝的財政很大的壓力。宋仁宗不僅要付遼國歲幣,還要應付軍隊如此大的開銷,他也是亞歷山大。

基於上面冗員和冗兵的沉珂爛政,冗費的問題就會大大增加,有官員就要發薪水,有兵員就要發餉銀,這兩大支出佔了宋朝一大半的財政收入,國庫裡沒錢了,你說宋仁宗能不急嗎?改革也是被逼的,但是有一點,宋仁宗的仁在當朝是出了名的,面對一些改變的時候,仁宗的仁就可以和懦弱相提並論了,這也是宋仁宗面對這三個弊政改革失敗的最大的障礙。

三、改革積弊。

1403年,宗仁宗把范仲淹召到京師,委以參知政事的頭銜,也就是副宰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宋仁宗發起的慶曆新政歷經14個月結束,原因不僅僅是舊官僚反對


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十事,結果只採納了九事。為什麼呢?因為有大臣反對修武備,你說經濟再好又怎麼樣,不修武備怎麼能打勝仗呢?對吧。從這次的妥協上來看,宋仁宗已經表現出了不自信的一面,相對於懦弱的一面,這就是當時所說的“仁”。

改革開始,范仲淹一上任就把冗員裁撤了不少,官場的氣氛與活力就顯現了出來,生產也跟上了,辦事效率也快了,同時財政支出也減少了,相對的就減輕了國庫的壓力,成效還是不小的。

這才是剛剛開始,解決冗員的問題,既然要裁撤人,就一定會讓一些人很不爽,那麼這些人的既得利益沒有了,又怎麼會善罷甘休呢?於是這些人就變著法的阻撓新政的實施,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四、改革失敗

找范仲淹的毛病,把柄,奈何人家這個人嚴謹守禮,找不出把柄,怎麼辦呢?就說和范仲淹在一起的人搞朋黨,我也是醉了。真的是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但是這些人說的是子虛烏有,被這些改革派的大學者一篇《朋黨論》給打發了,也是宋仁宗明察秋毫的結果,這個時候宋仁宗還是能抗點事的,但是卻讓誣陷范仲淹的那些人搞得氣急敗壞。

宋仁宗發起的慶曆新政歷經14個月結束,原因不僅僅是舊官僚反對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反對派的人夏竦名人模仿改革派的筆跡寫了一封要廢除宋仁宗的信件,宋仁宗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並沒有讓人去調查,不知道他是相信范仲淹這些改革派被誣陷的,還是相信改革派對自己不滿意要實行廢黜之事了。從結果來看,宋仁宗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外放了改革派的大臣,終止了自己發起的改革之風,讓其14個月就結束了。

上面已經做過分析,宋仁宗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就是他的“仁”用在改革上就是懦弱,想要改革就要拿出魄力來,顯然宋仁宗不是那個有魄力的君主,太平盛世做一個仁君絕對是綽綽有餘,無人能及,要論起改革,確實是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