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認同

疏導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在遇到困難或者出錯的時候,誰都難免會難過、沮喪。所以父母應該在情感上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責或者完全消極。

下面的四種情景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是很多父母的挫折教育中常見的誤區:


情景一:

在孩子失敗的時侯指責孩子,這對孩子來說並無幫助,只會讓他們在負面情緒裡越陷越深,對自己喪失信心。

“你看,你這10分都是因為粗心扣掉了,不粗心不就好了嗎?”

孩子自己肯定知道是粗心才丟分的,這樣的指責並沒有幫助他們解決以後怎樣才能“不粗心”。


情景二:

故意對結果輕描淡寫

“沒關係,輸贏不要緊。”“沒考好,沒關係。”

問題是,不是說一句沒關係就沒關係了,對不對?孩子可能會覺得,你說沒關係,可是你自己好像也不是很開心,他們會覺得父母心口不ー。這樣做不能疏導孩子的情緒,也無法幫助他們學會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


情景三: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比如和孩子一起慶祝,給孩子買東西;

而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卻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

這樣的對比,會使孩子覺得,我只有在表現好的時候,才能得到父母的愛;而當我表現不好的時候,只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所以他們往往變得不那麼自信,害怕失敗。

因為對他們來說,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情景四:

在孩子失望時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比如孩子球賽輸了,他甚至還沒來得及好好體會失敗的滋味,爸爸就趕快說,走走,我們去買冰激凌吧!

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了,看上去爸爸成功地轉移了孩子的情緒,卻不知他也剝奪了孩子在遭遇挫折時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處理自己感受的機會。有的孩子上大學了還沒有辦法面對困難沒有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情感上的支持。

吉姆・泰勒是一位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諮詢的諮詢師,有20多年從業經驗,他的書裡面就說,如果父母過度地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那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處理各種情感了。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你有沒有達到目標,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當然我們希望你達到目標,不過人無完人,沒有達到目標的時候,如果你需要幫助,我們可以隨時幫助你”。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這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通過無數次小事做出來的。當孩子對父母產生信任,他並不一定每次都需要父母的幫助,但是,他從父母那裡能獲得安全感,他隨時有一個安全基地。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並且,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要學會認同這些情緒不要讓孩子因這些情緒感到慚愧。

有些父母會說:“什麼了不起的事啊,值得你這麼難過嗎?”或者,“一個男孩子還哭,羞不羞啊?”否定孩子的感受並不能幫助他們真正排解情緒,反而會讓孩子有“我有這些感受不應該”的羞愧感。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情緒是一個人的主觀體驗,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霸道地替別人決定“你應該這樣感受”。有時候我們指出孩子的情緒,目的是讓他們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很正常。不過,也不需要每次都向孩子說出來:“哦,我理解你,你感到怎樣怎樣了。”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就可以讓孩子明白我們的心意。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另外,父母還可以分享自己在碰到類似的挫折時有什麼樣的心情,是怎麼走出來的。簡單地說,在情感上支持孩子就是允許他們有情緒,並且幫他們學會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並以合適的方式宣洩出去。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給孩子情感支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會逐漸長大,逐漸學會表達和對待挫敗感。面對小困難時幫助他逐步這樣練習,慢慢地,他就學會了處理,即便將來遇到大的困難和挫折,他也有能力去面對。

情感上的支持,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解決問題,先疏解情緒。

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上)

接下來父母就可以讓孩子認識失敗和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