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故事(可以失意,不可以失志)

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總統林肯,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可謂歷經坎坷。有人曾為林肯做過統計,說他一生只成功過3次,但失敗過35次,不過第3次程國光是他當上了美國總統。事實也的確如此,最終使他得到命運的第3次垂青,或者說爭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堅強。在他競選參議員落選的時候,他就說過:“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隻腳滑一下,另一隻腳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並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

歲月的驚濤一欄推一浪,不堪負重的生命要接受多少次的失意於磨難?不停地超越苦難,在屢敗之後還能屢戰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談到“屢敗屢戰”這一句話,怎麼也繞不過晚清的曾國藩。這個進士出生的文人,於1852年奉命回湘辦團練,團練初具規模後的前幾年,他唯一做的成功的一件事就是隻打敗仗。

從1854年練成水陸師出征,到1860年兵敗羊棧嶺,曾國藩可謂一敗再敗,小的敗仗不計其數,大的慘敗就有四場:1854年湘軍初征就在嶽州被太平打的落花水流;1855年在江西潘陽湖全軍覆滅,連自己的指揮船也被搶走;1858年部將率兵血戰三河鎮,6000兵勇無一人生還,三湘大地處處縞素;1860年李秀成破羊棧嶺,曾國藩在60裡外的大營中寫好遺書、帳懸佩刀,以求一死,好在李秀成主動退兵。 就像鳳凰從烈火中涅槃,這個被滿族大臣譏笑為“屢敗屢戰”的常敗將軍曾國藩,最終用他“屢敗屢戰”的勇氣與決絕,打到南京,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個強者。

倘若我們在失意時渾渾噩噩、一蹶不振,只會失意又失志,最後將失去自己的前程。而如果我們沉下心、挺直腰,像彈簧一樣收縮自己的高度但急需這能量,只等機會出現就能再次崛起。因為有挫折才會奮起,不要因挫折而折斷人生奮進的脊樑。

2008年10月5日,在臺灣享有“經營之神”盛譽的“臺塑”董事長王永慶離開了人世,享年92週歲。王永慶年輕時先是在米店打工,後來靠經營一家米店起步。他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坎坷與挫折。他曾這樣說:“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能忍飢耐餓,鍛鍊自己的忍耐力,等到機會到來。”在抗戰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王永慶只得讓自家的鵝到野外覓食。一般說來,鵝養四個月後,就有五六斤了。可是,當時養的鵝,由於只吃野草,四個月下來只有兩斤重。等到抗戰勝利,糧食危機緩解,瘦鵝有了充足的飼料,居然能在兩個月裡從兩斤重迅速增加到七八斤!究其原因,是因為瘦鵝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能力極強,所以只要有東西吃,它們立刻就能肥起來。

有句意大利豔遇說:“即使水果成熟前,味道是苦的。”苦澀的感覺是成長與內心掙扎的一部分。我們可能常常這樣自語:“為什麼是我呢?我已經努力了,但命運總是和我作對,這太不公平了。”有誰不會有這種感覺呢?然而,如果任由自己陷於怨恨與絕望,你就永遠無法在人格上成熟起來,成長亦無從發生。痛苦的境遇就像是散落在自我田野上肥料一樣 ,可以促進自我的成長,自我田野中的禾苗會因為受到耕耘、施肥而能夠更茁壯健康的成長。

我們的人性並非一開始就發展的很完善。相反的,他是經過日常生活的競爭和挑戰之後才日益完善的,就像一塊鐵在鐵匠的爐火中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形。面對失意,不能失志。燕子去了、有在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在綠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