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這是最近發生的一起悲劇:9月17日,武漢的初三男生張某銳因為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母親到達學校後,在五樓走廊扇了張某銳兩個耳光後轉身離去,之後,悲劇發生了……

悲劇太過慘烈,我們都不忍複述。但關於悲劇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我們不應迴避。每次發生這類孩子自我傷害的悲劇時,大家除了痛惜外,也會進行反思:

1、是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嗎?

2、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了嗎?

3、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這樣的悲劇重演?

首先,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衡量孩子的痛苦: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孩子就能做出傷害生命的事。大人們可能忘記了自己做孩子時的心情。有時候,就因為一點點小事,孩子的天空就有可能烏雲密佈,因為孩子的天空就是這麼小,這麼低;而他們和世界的聯繫、對世間的依戀,又是那麼少,那麼單薄。

其次,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的確出了問題。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學校和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方法。有一個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在悲劇發生後,提醒老師和家長:訓斥完孩子後,一定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不管什麼事,訓斥完後,一定要有必要的心理輔導,簡單的說就是給孩子希望,別把他的路都堵死,不能讓孩子產生絕望。動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第三,悲劇的發生往往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家長和學校要把警惕的關口前置,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讓孩子學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讓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價值,都能吸收到足以直面挫折和抵禦不幸的力量,都能在豐富自己的生命時,也豐富著這個世界。

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莫愁·家庭教育》2020年第10期的主題是“生命教育”。在怎麼樣對待生命這個命題上,我們的孩子、家長、學校、社會,都需要不斷學習。

孩子,你的生命有無限可能

作者:沈不言

來源:《莫愁·家庭教育》2020年第10期

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裡,全人類共同上了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被疫情圍困時,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眾志成城攜手抗“疫”時,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堅韌;重啟生活後,我們感受著生命的珍貴。

但近幾個月發生的幾起未成年人自我傷害事件,卻又讓我們陷入深思:孩子們真的在這場特殊的“生命教育課”裡學會了珍惜生命嗎?

什麼是生命教育?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由此來看,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生命的教育。

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可貴

孩子多大可以進行生命教育?全球兒童安全組織給出的建議是 3 歲就可以開始了。對於低齡孩童,生命教育就是安全教育、熱愛身體的教育;對於學齡孩子,生命教育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植入。

20 世紀 80 年代,日本校園暴力、學生自殺現象急劇增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日本教育界開始提倡並推廣實踐體驗活動計劃,讓孩子們走進自然、深入社會,“通過感動、驚奇、挫折、克服等各式各樣的體驗累積,培育出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會在院子裡種植花、草、蔬菜、水果,在教室裡養著各種小昆蟲和小動物。每個小朋友還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盆,在老師的指導下種植小西紅柿、黃豆、牽牛花等植物。通過栽花、種植蔬菜讓小朋友們感受到四季的變換;通過接觸小昆蟲和養育小動物,讓小朋友們學會感受生命、尊重生命。

前幾年,杭州小學生孫悠翔養蝸牛養到蝸牛一家四世同堂的新聞,被網友們點贊為“最好的生命教育”。每天早晚兩次噴水,週期性換沙土、清糞便,一年多時間,孫悠翔把三隻蝸牛養到了七十多隻,一隻都沒有死掉。這個過程,不僅是培養孩子尊重生命的歷程,也是成就孩子責任心的旅程。

孩子對於生命的最早認知,就來自於大自然。一朵花開了謝了,一片葉子黃了枯了,一隻知了叫了,一隻小鳥孵出了雛鳥……如果他見過、觀察過、養育過、喜歡過、依戀過,他就能感受到生命和生命的可貴。他就會知道,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極其不易,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有他懂得哪怕是一隻蝸牛、一隻螞蟻都應該被尊重時,他就會懂得,任何生命都不可以隨意被傷害。

教育的起點是生命,尊重生命既是教育的來處,也是教育的歸處。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真實的生命,或許比任何說教、繪本、節目,都要有說服力。

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在挫折中學會生命的堅韌

每當出現孩子自我傷害的新聞時,總會引發眾多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太脆弱了,一點挫折都承受不了。其實,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父母有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挫折教育?

首先,不要粗暴地採用所謂的“挫折教育”,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挫折教育並不是人為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擊孩子,而是給予他們充足的愛和安全感,以鼓勵、引導的方式,培養他們迎難而上的信心。當孩子在學校和社會受到挫折時,更加需要家長正面、寬容的情緒反饋。如果孩子能時時在父母這裡得到溫暖和力量,他在失望乃至絕望時,才會求助父母。

其次,家長是否能正確對待挫折?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被焦慮支配,忘記了養育孩子的初心——把他培養成一個健康快樂、自食其力的人。如果家長經常能反省自己的人生得失,就應該知道,人生的坎坷,不順心的事,都是化繭成蝶的必經階段。那麼,何必因為孩子偶爾的失敗而怒火攻心或唉聲嘆氣呢。

所以,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家長應該珍惜機會,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每個人都遭遇過失敗,關鍵是如何對待失敗。你可以選擇面對它,打敗它;你也可以選擇暫時放下它,繼續往前走。總之,

在生命面前,任何成敗都是小事。生命永遠是最值得去保護、尊重的,只要努力活著,每一種人生都值得被尊敬。

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在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樂趣

很多時候,大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一點點小事,孩子就能做出傷害生命的事。大人們可能忘記了自己做孩子時的心情。有時候,就因為一點點小事,孩子的天空就有可能烏雲密佈,因為孩子的天空就是這麼小,這麼低;而他們和世界的聯繫、對世間的依戀,又是那麼少,那麼單薄。

著名繪本《活了 100 萬次的貓》的主角,死了 100 萬次,又活了 100 萬次,它在遇到心愛的白貓之前,一次也沒有因為死亡而難過。直到它遇到了白貓,它想一直活下去,因為它愛的白貓在這個世界上。

孩子們在學會愛之前,就像那隻貓。他們並沒意識到有 100萬個人愛過他,有 100 萬個人會因為他的離去而哭泣。他們得慢慢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

孩子四五歲時,會對死亡感到好奇。有個家長回答說:死了就沒有樂高玩了。孩子立刻哭了。這個答案其實很好。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愛,就是各種各樣的小美好構建起來的。

這些小美好可以是孩提時的樂高,可以是童年時的美妙夏夜,可以是少年時的籃球,可以是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可以是青春期的心動異性,可以是一次難忘的家庭旅行,甚至可以是吃到美食時的愉悅心情……

體驗過這些發自肺腑的快樂,孩子會在心底埋下希望、光明和美好的種子,最終生髮成守護孩子一生的鎧甲,幫助孩子抵禦未來人生的種種挫折和不幸。

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在愛和尊重中提升生命的價值

以上所有關於生命的教育,都基於一個基礎——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和尊重。只有當家庭、學校和社會合力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尊重,以上的種種教育才能得以完成。

試問,如果一個孩子,他在家裡得不到愛和溫暖,在學校得不到尊重和樂趣,那麼,即使你天天和他說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他也很難做到。

只有當我們給孩子豐沛的愛,足夠的尊重,增加他們與社會的連接,讓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擁有來自心理深層的自信,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他們才會對生命有敬畏,對生活有眷戀,對未來有期待。

2017年,馬雲創辦的阿里雲谷學校致家長的公開信曾被刷屏,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想看到的,不再是那個溫順的、聽話的、按部就班的孩子,而是一個有熱情的、有態度的、有趣味的靈魂。他不需要和誰比較,不需要取悅他人,也不需要長成他人眼中的完美模樣,而是坦然地做自己。”

希望懷著這種理念教育孩子的學校和家長越來越多,讓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價值,都能吸收到足以直面挫折和抵禦不幸的力量,都能在豐富自己的生命時,也豐富著這個世界。

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生命教育 | 為什麼自我傷害的悲劇頻頻發生?是什麼切斷了孩子對未來的嚮往?

1 編輯:沈英芝

校對:喬可可

審核:王淑娟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