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没有被推翻,能抵抗日本的侵略吗?

llsj1990


可以把这种如果赋予任何朝代,结果都是毫无意义,因为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但是既然要来回答这个假设性的问题,那我们就来臆想一下,权当娱乐。

如果当时清朝成功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那么历史发展到二战开始前,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会亚于日本,即使比日本差点,也不会差得太远,要知道在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发展水平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依靠中国庞大的体量总体实力八成会超过日本,这样的话在二战战场上中国对日本在实力对比就会有极大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会以一个工业化的统一整体去对抗日本,而不是像真实的历史那样以一个政治分裂的农业社会加入的世界大战当中,这样形势就会好得多。

1902年的清军

  首先人口上占据绝对优势,清朝如果能发展到1940年肯定也拥有现代化的动员体系和能力(其实在二战时中国虽然人口多,但是兵力总体并没有优势,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的总动员能力,日军兵力分散在数个战场,所以在中国战场我军兵力才会占优势),清军兵力至少将4~6倍于日军总兵力,而且质量会不分上下。在清军占优势的情况下,日军不可能像真实的历史那样进攻中国大陆,中日战场估计会成为清军为了复甲午之仇,重新争夺台湾和朝鲜半岛,估计在东海和西南太平洋爆发激烈海空战,战场范围肯定会从中国沿海城市到日本本土。

  二战日军航母编队

  鉴于实力对比,战争预计不会在1937年爆发,至少要等到欧洲开战以后的1940年左右,战争以某一突发事件为借口开始。开战后,首先清朝海军航母编队和日本联合舰队航母编队在东海、黄海和台湾海域展开大规模海战(这有可能)。估计双方都会损失惨重,但是清朝工业总量比日本大,可以及时补充损失,反之日本便没有这种能力,最后海战估计会以日本失败失去制海权而结束。在1942年―1943年美国估计就会加入战争,那样美军从太平洋攻向日本本土,日军就会陷入两线战争的泥潭!

  清朝的海军部队(1910年访问美国)

  在日军失去制海权后,清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1903年清朝便有海军陆战队)会收复日占台湾,在台湾大规模登陆,与日本占领军展开生死决斗,最终以日本人的秉性估计会被“全员玉碎”。同时在北方,清军的新锐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也会进入日占朝鲜半岛,解放被日本压迫的人民。从而整体上驱逐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势力点。接下来清军和美军就要一同进攻日本本土啦!这样的话估计清军需要准备数百万的庞大兵力和大量海空装备。

  清军陆军重炮

  进攻日本本土需要削弱它的工业潜力和夺取制空权。这样清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想想这画面都喜感)可以从上海附近或者朝鲜半岛起飞对日本进行跨海轰炸,打击日本的工厂和城市,这样必须和日本本土防空部队展开惨烈的大战,清军必须开发远程护航战斗机或者使用可以抵达日本沿海的海军舰载机进行护航。清海军潜艇部队和舰载机部队需要对日本港口和机场进行封锁和扫射,当清朝的飞行员布满日本的天空时会是一副什么画面?在清军和美军联和绞杀下,日本空军肯定不敌,失去继续作战能力。

  接下来清军至少需要300万陆军在日本登陆,由于跨海距离长,规模和难度要远超过诺曼底登陆。这样需要近万艘的海军舰只进行支援作战,同时需要10000多架作战飞机,后勤补给就需要海量物资,这样就需要强大的美军给予配合,从东西两面同时夹击日军,经过血战清美两军最后会师东京,消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如果是这样的历史那就太有趣了,可惜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清政府让这个国家遭受了永远无法挽回的屈辱。


记忆中的历史


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大清没有被推翻,必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帝国,它能抵抗日本侵略吗?我的回答是能,当然能,一定能。无论中国当时是任何政权,日本都不会战胜中国。

之所以能坚定这样的信念,不仅仅是因为身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自信,更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从政治上推断:通过清末新政,大清已初具现代化雏形,国家发展走向正轨

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清朝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如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悉心考订制定法律。1906年,清政府预备进行立宪,随后设立“国会”性质的咨议局,允许私人办报纸。

经过改革,清朝中央政府设立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还改组了内阁,虽然皇族虽占了一半,却也算是比较有诚意的一次改革,这些举措都大大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深远。

改革也推动了自由经济发展,设厂数目与投资总额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连张謇这样的状元也开始投身实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明显地增长,西方近代思想得到了传播,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透进了民主与科学的霞光。

假如这次清末新政不被打断,清朝将走上君主立宪道路,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慈禧等保守派的相继离世,铁良等开明亲贵将逐步上位,一步步获得更多实权,大清也将被改造成一个类似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帝国。

从军事上推断:新军改革后,清军已非战五渣

清末新政,重头戏除了政治改革就是新建陆军,新军改革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重要的一页。

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不同于使用冷兵器的“八旗”、“绿营”,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而建立起来的一支现代化正规军。

为编练“新军”,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师)的庞大计划,每镇官兵12512人。此外,清朝也开始重建海军,并涌现出萨镇冰等一批现代海军将领。

新军总体上素质较高,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选拔标准较以往严格,对年龄、体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规定。战斗力完全不是昔日八旗兵可以比拟的,“北洋六镇”即是新军中的佼佼者。

新军还涌现了众多帅才、将才,以黎元洪、冯国璋为首的新军将领后来在北洋政府中担居高位,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人都成为地方实力派。

事实上,从民国建立到抗战早期,除中央军以外的大部分军队,实质上都是由清末新军沿袭而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军队:奉军、晋绥军、直军、粤军、桂军、川军、湘军,大多留有新军的影子。北洋军阀时代,实际上可以说是清朝新军的内战。

在对日战场中,由新军发展而来的地方军、杂牌军也多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多次在诸如“太原保卫战”、“桂林保卫战”这样战役中与日军硬扛。只不过蒋政权拟定了在战争中逐渐消耗和改造杂牌军的方针,在无后援的情况下,这些军队多数覆灭于为民族求生存的正义之战。

如果大清仍在,拥有这样一支班底的新军,其作战能力至少不输给后世的中央军的,这也是在军事上可以一较长短的资本。

从战略上推断:中日战争,中必胜,日必败

既然问题假定了大清没有被推翻,那么清朝必然是沿着君主立宪制的道路继续发展。经过三十年发展,即使再缓慢,综合国力至少是不输后世国民政府的。

况且如有君主在,没有“大总统”的位置可以抢夺,在列强的支持与平衡下,任何一个地方军阀都没有挑战中央的绝对实力,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大概率不会出现,整个国家的整体动员力将得到增强。

但日本明治维新毕竟比清末新政早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差必然会拉大国力的差距,仍然是日本强、大清弱;但日本小,大清大的局面不会变。

或许没有卢沟桥事变(因为那是在大清京师的旁边,防卫程度必然高),可能战争的导火索是另外一个事件,也许战争的时间会拖的久一点,也许战争进程也会完全不一样,但总的发展趋势不会变。因为不管哪个政权在台上,中日战争必然只能采取“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具体原因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已经分析过了,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西南仍将是大后方,以时间换空间,以小胜为大胜,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是那个年代中日两国战争的必然走向。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清朝即使经过改革,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仍会相对较弱,但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最后胜利定将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任微言卿


这个问题拓展下,先比较下宋,明,清末情况。然后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仅凭清朝末期实力是无法抵抗日本的。

先看看宋明清末共同特点,那就是内忧外患。

外患:

北宋亡于靖康之变,金国灭辽然后攻入开封灭北宋。微宗和钦宗作为阶下囚被掳掠道北方。随后南宋朝廷目光短浅,联蒙抗金。随后被蒙古灭掉。

明朝亡于崇祯自缢,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灭,清军入住中原。随后南明成立。南明最后皇帝永历被降臣吴三桂处死。南明灭。

清朝亡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末,世界变革加剧。工业革命的胜利让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清庭依然在天朝上国的白日梦里,西方列强纷纷来袭。

内忧: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爆发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宋江的梁山伯108将,此后又爆发方腊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朝廷疲于应付。

类似故事发生在明朝末期,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直接灭亡了明朝廷。根源也是朝政腐败,还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清末,中国被西方列强欺负,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救过方案。革命派和立宪派水火不容,随后不彻底的君主立宪尝试,让革命派揭竿而起,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各地军阀纷纷独立。此后中华民国成立,清亡。

总结来看,宋,明,清末期超纲腐败,内忧外患,此外外患实力想打强大。内外夹攻,毫无胜算。

回到题目:如果大清没有推翻,能抵抗日本侵略吗?日本实力无容置疑,日本发迹于明治维新。二战中可以和美国海军单挑的实力,和后金,蒙古军冷兵器时代相比,又拔高了一个维度。那么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中国可是浴血奋战14年,还是在大国援助下才艰难取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