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摘要:恆大足校已經付出了8年的探索和接近30億的投入。

過去很多年,總有人發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有11億人這麼多,但始終找不到11個優秀的國家隊足球運動員?

答案是:足球土壤。

比如巴西或者歐美其他發達足球國家,他們的足球土壤很肥沃,不論你用什麼辦法去培養,總是相對容易能產出競技尖子人才。但中國足球的土壤太貧瘠,哪怕用盡各種方法精耕細種,總是顆粒無收或收成率很低。

因此,中國足球要改變缺乏頂層尖子的現狀,首要改善最基層的足球土壤,例如:建造大量足球場地、建立廣泛的足球文化、形成健康的足球教育觀、擴大參與足球運動的人口。

【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從2012年至今,恆大足校已經成立8年了,前後投入了近30億人民幣。在恆大足校的1.0時代,其目的是完成改善中國足球土壤的基礎工程——通過“萬人足校”的體量,形成中國足球青訓的社會影響力爆點,從而吸引更多人嘗試投身青訓。

過去8年,圍繞恆大足校的內外發生了太多感人的故事,證明中國還是有不少真正熱愛足球、並且願意為足球犧牲的家庭和個人。儘管過去這8年不可能讓恆大足校的每一名學員都成為職業球員,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恆大足校走出來的學員都可以成為足球專業領域的非競技人才。這也是所謂足球“體教融合”的初心目標。

【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要出足球精英競技人才且最終服務於國字號球隊,唯一出路就是靠遵循足球規律的科學青訓體系。然而,自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全國各地傳統業餘體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專業化五級培養體系崩塌。

近10年來,各類以營利為唯一驅動的社會青訓機構良莠不齊,中國青訓始終缺少一整套科學完善的專業培養體系。直至2020年11月,中國足協發佈《中國足球協會青少年訓練大綱》,要求全國打造規範化的青訓體系,這恰恰與恆大足校的“全精英”培養模式不謀而合。

【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恆大足校12年四進階的“一條龍”服務,通過嚴格的選拔、競訓、考核手段,創辦了各種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高質量比賽憑條,完全打通了一個精英球員從7到18歲的全成長過程,這種模式其實和外國以青訓聞名的俱樂部相比並無太大區別。

從今年恆大足校“兵分三路”的鍛鍊模式和實際效果來看,未來恆大青訓體系出來球員將有更多人能立足國內職業聯賽。

當然,中國足球的整體青訓水平目前客觀上還比較差。別說無法出現德甲賽場上哈蘭德、穆科科那樣的“神童”,甚至連東南亞國家頂尖年輕球員的數量可能目前都比中國多。這也是青少年國字號球隊在亞洲賽場沉淪了10多年,甚至“一代不如一代”的核心原因。

【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恆大西班牙分校的中方競訓總監周穗安指出,這幾年恆大2001-2005年齡段梯隊通過在西班牙的足球環境裡實際參與訓練比賽,對他們的足球意識、對抗能力和戰術適應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幫助。但另一方面,通過這些精英梯隊與恆大一線隊球員和同年齡段的亞洲一流強隊在數據上的對比,可以發現他們在控球率、傳接球次數和陳功率、向前傳球次數和成功率、個人跑動距離等指標上,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恆大足校今年以來客觀上取得全年24個冠軍的成績,並不代表他們就已經取得了終極的成功。

【張喆觀察】恆大青訓體系的探索和破局

我們更希望看到:譚元凱們能真正在恆大一線隊站穩;其他外租的球員、在西班牙個體“留洋”的球員,能儘快在所屬球隊取得征服性的表現;以恆大足校球員為主體組建的廣東省01和03兩個年齡段的全運隊,能在明年的全運會男足賽上取得成績突破。

盲目比較現階段國內不同俱樂部之間青訓體系的優劣並無意義,搞精英青訓更不是恆大一家的責任。只有包括恆大足校在內的各種青訓體系能堅持在專業化、科學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百花齊放,中國足球才有可能真正擺脫“後繼無人”的困局。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廖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