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專家告訴你,“中國糧食安全有保障”為何不是空話

遙感專家告訴你,“中國糧食安全有保障”為何不是空話

4月13日,在鞍山市臺安縣新開河糧食儲備庫,兩名工作人員卸載剛剛收儲的玉米。 截至目前,遼寧省鞍山市規模以上糧食企業已全面復工復產,各糧食企業按照統一部署完成儲備糧增儲任務,儲備數量充足。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國家發佈糧食出口禁令。有觀點稱,如果不採取一定措施,疫情或將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

疫情真會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其實不然,而且至今也沒出現。

“沒有糧食安全問題,只是市場投機心理在作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吳炳方研究員接受新華網專訪說,出口國希望借疫情推高糧價,謀取更多利益;一些出口國經常使用這種手段,失信於人,最終會失去用戶的信任,轉向更可靠的糧食供應國。

20餘年來,吳炳方帶領科研團隊持續從事農情遙感監測,他是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專家組專家,長期負責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報告編寫工作。

缺不缺糧,遙感監測數據不會蠱惑人。

吳炳方提供的監測結果顯示,最近3年,全球糧食大宗糧油作物產量處於歷史高位,糧食供應穩定。進入疫情期以來,南半球的可供出口的玉米和大豆受影響較小,產糧大國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同比增長。

全球糧食供應有保障,疫情對我國的影響也很有限。

吳炳方表示,監測表明,疫情對我國夏糧生產影響較小,糧食生產總體形勢良好,疫情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湖北:最新的監測顯示,截止到4月中旬,僅湖北省的旱稻移栽面積有所下降,而全國早稻備耕和移栽總面積較2019年增加了2%左右;4月上旬,夏糧主產區的作物長勢好於過去5年平均水平,僅湖北中部、安徽中部等地夏糧長勢低於過去5年平均水平。

此前,糧食短缺的傳言在國內迷惑了不少公眾,甚至有人開始囤糧。今天,數據告訴大家,“家裡有糧,穩住,莫慌!”

實際上,在糧食夠不夠吃引發熱議的時候,中央就多次權威發聲,給中國老百姓送上了一顆“定心丸”。

4月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疫情期間糧食供給和保障工作情況舉行發佈會,會上傳達出不少重要信號:中國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心中有數,不怕變數。中國的糧食安全有保障,這個底氣,就來自在糧食安全和生產形勢方面具備的強大監測能力。

做好監測,對一個國家來說意義深遠。吳炳方認為,監測工作可以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形勢的透明度,減少或避免糧食價格的波動。換句話說,如果各國都能對本國的糧食產量“心中有數”,那麼就不會擔憂所謂的糧食安全。即便出現糧食供應緊張,監測也能幫助相關國家科學合理的提前制定應對策略、調配方案。

中國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14億人的口糧只能靠我們自己保障。

吳炳方建議,要堅持“自主、獨立監測和預警”,不受其他信息的誤導,這是戰略定力的基礎。

提高糧食安全監測水平,中國靠的是“黑科技”,世界領先的全球農情監測系統,不是口號。該系統匯聚了實時的眾源和遙感大數據,採用多達32個指標評估從全球、洲際、國家甚至到鄉鎮級的農氣、農情和作物生產信息,依託雲計算的高效處理能力保證監測預測的時效性。

吳炳方說,中國的糧食安全監測技術已服務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併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能力建設。比如莫桑比克利用定製化的CropWatch雲平臺實現了糧食安全預警自主監測,糧食安全治理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凌紀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