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產300億公斤的“海水稻”真的長在海里嗎?

日前,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召開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發展耐鹽鹼水稻的最新目標:在10年內,選育出耐鹽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鹼在pH9以上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且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這樣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相當於糧食年產量在全國31省份中排名第10的湖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

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塗地區的水稻 ,具有抗旱、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抗鹽鹼等特點。其米身呈赤紅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營養豐富。

雖然這個名稱會造成一定誤解,但海水稻並非是生長在海里。海邊灘塗指的是海水經過的地方,目前我國研發的海水稻品種只可以經受住海水的短期浸泡,因此其日常管理用的也是淡水澆灌

在口感上,海水稻吃起來當然也不是鹹的。加上鹽鹼地是目前比較乾淨的土地,基本上沒有被汙染,所以種植出的海水稻也不會被汙染。與普通水稻相比,生長在鹽鹼地裡的海水稻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含量都更高


年增產300億公斤的“海水稻”真的長在海里嗎?

credit:青島新聞網


如此優秀的海水稻,為什麼到這幾年才開始大力推廣?

其實這和科研水平是密切相關的。早在上世紀30年代,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就開展制定了耐鹽水稻的雜交育種計劃。此後,日本、比利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展開相關研究,但進展都不明顯。

1986年,農業科學家陳日勝在廣東湛江發現了一株野生海水稻,通過長期研究和培育工作,2014年“海稻86”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佈。此後,袁隆平團隊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為海水稻的研發再添薪火。

據瞭解,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研究人員試種了很多“海水稻”,它們有的耐鹽鹼性好,有的口感好,有的抗蟲害好,有的產量高,研究試驗的目的就是通過雜交等手段集取各家之長,優中選優,最終選擇培育出優質的“海水稻”品種。目前,我國的耐鹽鹼水稻種植研究處世界領先地位,並且將具備大規模種植的潛力。

儘管我國早已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並且有豐富的糧食儲備,從全球來看,貧窮和飢餓依然遍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機構最新發布《2019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表示,2018年全球有53個國家或地區的約1.13億人遭受重度飢餓,還有42個國家的1.43億人的糧食安全面臨壓力

統計顯示,全球有9.5億公頃(142.5億畝)鹽鹼地。我國有1億公頃(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13%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條件,是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

如果海水稻得到普及,就意味著,人類距離“零飢餓”又近了一步。


-本文由大糧交易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後臺-

-更多文章請關注大糧交易(daliangjiaoyi)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