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牛自我救贖,還需市場驗證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旅遊業按下了暫停鍵。隨著疫情好轉和有序復工,國民的出行慾望也逐漸高漲,旅遊業的動能也在集聚。
然而,經過一個季度的觸底經營和市場洗牌,有些企業已明顯顯出疲態。在OTA行業中,途牛首當其衝。
近期,關於途牛的各類負面消息層出不窮——2019年大額虧損、CFO離職、投資者離場、股價持續多日低於1美元……上市將滿6年的途牛在2020年迎來了至暗時刻。近日,更有消息傳出途牛宣佈進入破產託管,而此前,業內已有盛傳途牛將裁員90%的消息。此外,4月25日,據媒體報道稱,途牛所有高管基本薪資降到原來的40%。
針對上述消息,途牛方面宣佈,“疫情防控期間,正在積極推進旅遊業 務恢復、縮減開支。所有高管基本薪資降到原來的40%,團隊一起積極應對,克服困難。”關於破產託管和裁員,經媒體與途牛公關負責人確認均為謠言。根據途牛的經營數據顯示,市場中子虛烏有的消息也並非空穴來風。途牛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Q4淨虧損擴大至3.671億元。受疫情影響,途牛表示預計2020年Q1淨收入將同比下降65%至75%。自上市以來,途牛已連續6年虧損,市值較2015年的高光階段縮水九成,截至目前累計虧損將近60億。
作為最早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國OTA、曾經一度引領行業霸主的途牛,業績承壓、股價跌落、瀕臨退市,是否還能自我救贖?
一、業務佈局存在短板
有業內人士表示,途牛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或與其所佈局的業務範疇有關。途牛官網顯示其主營產品包括跟團遊、自助遊、公司旅遊定製服務。途牛2019年財報也顯示,其收入由打包旅遊產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兩大板塊構成。
2019年受益於跟團遊收入的增⻓,途牛打包旅遊產品收入同比微漲3.1%為18.9億元,但金融和保險服務收入下滑,導致其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3.7%為3.94億元。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途牛的跟團遊客單價高,但交易週期長、成本也更高。且跟團遊天花板較低,沒有機酒業務靈活快捷,短時間內難實現新的增長點,需要長期經營。
高昂的運營成本增加了途牛的經營負擔。對此,途牛也一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2017年,途牛開始佈局線下門店。截至2019年3月底,途牛已擁有超530家直營門店,31家自營地接社。在對直營門店和地接社的不斷擴增和投入下,途牛的線下店運營的成本和支出也在不斷增加。2017——2019年,途牛的年度銷售毛利率分別為53.28%、52.46%、47.39%,呈現出下滑趨勢。途牛2019年財報顯示,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2.68%,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線下店卻不僅未能如願完成對線上業務的流量引流和調整,⻔店擴張所帶來的業務增收不僅無法覆蓋線下經營成本,受疫情造成的停業影響,其部分損失將進一步擴大。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經營模式雖然能夠互相引流、協同合作,但如果不能平衡好兩者的利益關係,便會如途牛這般陷入更為嚴峻的發展瓶頸,甚至需要考慮如何進行取捨。陳禮騰稱表示途牛在業務發展陷入瓶頸時,轉移思路,擁抱變化,對業務進行的升級改造顯然沒有顯著成效。
二、頻繁變動的高層
顯然,近些年,途牛企圖力挽狂瀾,卻在主營業務板塊愈戰愈敗。然而,蕭牆之禍還不僅如此,途牛高層的頻繁調動也著實影響著內部管理的穩定性,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間,途牛高管團隊中的COO、CTO、CFO都曾發生變動,其中CTO曾在三年間發生三次變動,伴隨著高層變動,多位老員工離開途牛,包括創始人之一的嚴海峰。
近日,繼陳世宏卸任途牛首席技術官(CTO)於2020年1月卸任,轉任負責酒店管理的公司副總裁之後,途牛在發佈2019年財報後宣佈,首席財務官(CFO)辛怡因個人原因遞交辭呈,將於2020年5月31日正式離職。據悉,目前途牛已開始尋找新任CFO,但未有新的人選披露。
在疫情如此艱難時刻,途牛CTO和CFO如此兩個重要職位均虛位以待,也不外乎外界已經將“高管震盪”作為途牛長期以來的一個標籤。三、多次徘徊退市邊緣
曾經與攜程、去哪兒、同程分庭抗禮,現在掉落OTA頭部梯隊,途牛如今還深陷重重資本困境。
根據資料顯示,途牛於2014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美股市場第一支專注於在線休閒旅遊的中國公司。
上市伊始,途牛便走上了“燒錢”的快速擴張之路。斥巨資邀請林志穎、周杰倫雙代言,投放大量廣告,獲取用戶。自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一直位居中國在線休閒旅遊市場份額第一,一時成為與攜程等平臺平分秋色的OTA“第一梯隊”。
上市初,途牛線下區域服務中心僅為5家,一年後,擴充到了85家。雖然該舉措在營收方面建樹甚深,2014——2015年,營收增幅分別為81.31%、117.01%,但終究未改變“燒錢”帶來的業績虧損。自2017年,途牛營收規模開始收縮,從2016年的105.3億元下滑79.18%至21.92億元。其後至今數年,其營收一直處於緩慢增長狀態。
自2014年——2019年上市6年間,途牛淨虧損分別為4.48億元、14.62億元、24.42億元、7.73億元、1.88億元、6.99億元,累計虧損約60億元。除2018第三季度盈利3102萬元之外,其餘季度均呈現虧損。
途牛盲目的市場投資造成的糟糕業績讓投資方失去信心。據資料顯示,途牛的投資方已多次減持。
途牛2018年年報顯示,2019年初,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淡馬錫持)有途牛股份比例為6.7%,2019年12月31日,淡馬錫曾將持股比例降至5.6%。
美國證券交易所日前披露的資料顯示,在途牛披露2019年財報之前,淡馬錫於4月2日再次減持途牛A類普通股股份,減持完成後,淡馬錫持股比例約為4.99%,不再是途牛A類普通股持股5%以上的實益擁有人。
此外,途牛的股價在上市的6年間整體呈現出直線下跌狀態。據媒體消息,自4月6日至今,途牛收盤價均未高於1美元。
按照“一美元退市規則”,納斯達克市場規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每股價格不足一美元,且這種狀態持續30個交易日,納斯達克市場將發出預虧警告,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發出的90天裡,仍然不能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自救以改變其股價,將被宣佈停止股票交易。
據瞭解,這已並非途牛第一次遭遇退市風險。今年3月16日——3月24日期間,途牛股價多次低於1美元。相比2014年5月每股9美元的發行價,截至2020年3月25日,途牛股價跌幅已近90%。
此次,途牛再次面臨退市風險,是否還能化險為夷?對此,專家並不看好。
陳禮騰表示,途牛持續低迷的業績表現讓市場和投資人都對其未來發展存有疑惑,想要徘徊在退市邊緣的途牛想要逆風翻盤已時日有限。
此前,華美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也曾指出,“途牛主營業務市場競爭力不強是歷史問題,被其他OTA併購是或是最好結果。”
在疫情的影響下,旅遊業大受衝擊,OTA平臺均慘遭重創。幾大頭部OTA平臺在疫情退票業務中均出現鉅額墊資,嚴重影響經營效益,途牛亦如此。據瞭解,途牛在未收到供應端退款的對客墊付退現金額同樣超億元。
雖然,途牛的節節敗退雖與疫情的衝擊分不開,但更重要原因在於途牛自身的業務佈局和內部管理。隨著疫情好轉、市場活力恢復,途牛是否能準確修正、自我救贖,還需要市場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