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遼國就要全面潰敗了,為何北宋卻搶先議和,還籤賠款協議

在“澶淵之盟”訂立之前,遼宋兩國之間的戰爭形勢,其實已經非常明朗。遼國的先鋒軍主將在澶州城下被打死,先鋒軍損失慘重。同時遼國戰線太長,可以說是孤軍深入,既無兵源補充,又無糧草支援。遼國實際上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而宋朝這邊的形勢則完全不一樣。一是寇準守城能力能強,團結澶州城將士,成功地打死遼國先鋒,澶州毫無損傷。二是宋真宗已經去澶州城上晃了一圈,宋軍大受鼓舞,有了必勝信心。三是當時已經有幾十萬人聚攏到澶州城周圍,援助澶州的抗遼行動。

可以說,只要澶州守軍再堅持抵抗一下,適時發起反擊,就能夠打敗遼國的圍困。同時,如果再適時組織一場全國性質的戰爭,對本來已經處於彈盡糧絕關頭的遼軍進行一場大圍殲。那麼,消滅這一支入侵的遼軍,活捉蕭太后,也不是不可能。

本來遼國就要全面潰敗了,為何北宋卻搶先議和,還籤賠款協議

(澶淵之盟)

可是,這麼好的機會,卻讓宋朝給丟了。為什麼他們在明明可以獲勝的情況下,卻反而和遼國簽訂賠款條約,丟盡中原國家的面子呢?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對於北宋的不少君臣來說,這樣做,對他們有好處。

其一,對王欽若這樣的大臣有好處。

遼國入侵以後,整個北宋朝廷是經過一場激烈爭辯的。因為遼國挺進的戰線非常深,已經打到了澶州,逼近大名府。如果再往前一步,可能就會威逼北宋都城開封。這樣的話,北宋朝堂上的君臣都危險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中主張棄城逃跑的大臣非常多,有的主張逃向江南,有的主張逃向四川。其中,王欽若就是積極主張逃跑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寇準為代表的大臣,堅決主張抗戰,對抗到底。寇準當時還氣憤地說,應該把王欽若這些主張逃跑的大臣拉出去斬了祭旗。

最終,宋真宗也覺得逃跑不是個事情,所以勉強同意了寇準的主張,組織軍民在澶州阻擊遼軍。

本來遼國就要全面潰敗了,為何北宋卻搶先議和,還籤賠款協議

(寇準)

寇準去了澶州以後,在阻止澶州軍民抗擊遼軍的戰事上,做得有聲有色。他首先是臨危不懼,自己整天坐在城頭,飲酒下棋,非常淡定,這樣做,極大地穩定了澶州軍民的心。接著,他採用了合理的戰術安排,最終打死了遼國先鋒首領。

眼看就要打贏這場仗了。而這場仗一旦打贏,王欽若等這些當初積極主張逃跑的大臣,就再也沒有話語權了。也就是說,戰爭勝利的那天,可能就是王欽若等大臣失寵的那天。既然如此,他們當然要阻止寇準打贏這場仗了。

所以,等遼國派人試探北宋的口氣,願不願意講和的時候,王欽若就極力慫恿宋真宗答應講和。他們對宋真宗說,別看在澶州暫時取得了一點勝利,但要是接著打下去,北宋肯定會輸。那時候,北宋會死得很難看。不如趁這個機會,見好就收,少損失一點是一點。

也就是這樣,王欽若等人促成了宋遼和談。

本來遼國就要全面潰敗了,為何北宋卻搶先議和,還籤賠款協議

(宋真宗)

其二,對宋真宗這樣的君王有好處。

這一點,大家是不太明白的。寇準等人抗擊遼國,守江山,也就是為宋真宗守江山。如果議和,受損失的,也是宋真宗的江山。丟面子的,也是宋真宗的皇家。為什麼卻還說,議和對於宋真宗有好處呢?

這就要講到宋朝初年的猜防武將了。

武將保家衛國。對於當時的北宋來說,北方的遼國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正是應該大力培養武將的時候,為什麼宋朝還要猜防武將呢?

其實,宋朝的猜防武將,是五代留下來的後遺症。整個五代時期,一直是武人的天下。五代並不缺乏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有不少君王,曾經一統江山,比如李存勖、李嗣源、劉知遠、柴榮等等。但是他們建立的國家,沒過多久,就被滅掉了。為什麼會被滅呢?就是因為地方將領、或者是中央將領的權力太大,在軍隊中的威信太高。掌控了軍隊,因此就把前一個朝代給滅了。

北宋初年,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才不斷打擊武將。宋太祖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有能力的武將的兵權,宋太宗又採用“預授陣圖”的方式,限制武將在戰場上的行動。他們都認為,憑著宋朝的力量,要打敗遼國等異族,並非不可能。但是,打勝的那一天,也就意味著改朝換代,自己也當不成皇帝了。

所以,無論如何,宋太祖宋太宗要努力限制武將。

宋真宗當然是明白這一點的。如果把遼國打敗,攆出去,可能天下人都只認得寇準,認不得他宋真宗了。所以,無論如何,他不能讓這樣的悲劇發生。

宋朝君臣,最終為了自己的私利,都不願意打仗。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打勝了還和遼國簽訂賠款條約這種可笑的情況。

(參考資料:《宋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