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續命"了

“才不配位,必遭其累”,

這是形容才不配位的一句話,才不配位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作為無法與他的地位、身份所匹配,特別在當權者身上更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皇帝身上一切的事都會影響深遠。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而最近大火的一部歷史劇《清平樂》講的就是宋朝皇帝宋仁宗的一生,但是不止於此,劇中還隱藏了許多的宋朝初期皇帝唐太宗的許多作為。那麼我們來看看唐太宗對於《清平樂》中強盛的宋朝有什麼影響?他到底是毀了後來的宋朝還是使宋朝度過了短命危機?

一、從《清平樂》來看,前任皇帝宋太宗對宋朝卓有成效的作為

既然我們要來剖析宋太宗對在宋仁宗時的影響,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宋朝這個朝代。宋朝可以說是亂世中興起的王朝,可見他的不一般。宋朝是五代十國後的第一個朝代,分為了北宋與南宋兩個時代階段,一共經歷了十八位皇帝。

而在《清平樂》中,宋仁宗當朝時期,是宋朝最強盛的時期,被稱為“仁宗盛治”,在《東坡詩話》中描寫到“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宋太宗何許人也?宋太宗——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歷史的評價中有褒有貶,我們來細說宋太宗對《清平樂》時期的卓越成效。

1、樹立了立皇太子的傳統,在保證皇朝權力過度和穩定這一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我們大家會覺得立個皇太子而已,哪有什麼影響。我們可以往前看,父死子繼的傳統在五代早就被打破了,“制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恆。詔皇太子兼判開封府。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

這段記載說明了,除了唐末昭宗以來,自五代到宋初近百年,沒有再出過一個皇太子!因為是在這麼一個亂世,所以對於當時來說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會出現第六代,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皇帝是不是自家人,所以對於後續的皇位和自己國家的證明上。

可以說宋太宗立皇太子標誌著宋朝已經擺脫了五代的傳統,在保證皇朝權力過度和穩定這一方面,更是讓宋朝重新迴歸到正統的王朝,才有後來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等。

2、創設殿試、改革科舉,讓宋仁宗時期出現“皇帝與士大夫官僚共治天下”的場景

最近在《清平樂》中大火的片段就是“背誦並默寫全文向你走來”,這也是非常的契合我們觀眾的心理,這裡其實說的是北宋時期,在我們熟悉的課本上的人物都走到熒幕上了,例如范仲淹、晏殊、王安石、韓琦等等;

這就要提到前皇帝宋太宗了,宋太宗在朝時大規模的擴大了科舉進士的名額,這一舉措讓更多的寒門可以說影響深遠,我們看到的那些熟悉的文人等,大多都是由進士出身。

“凡士貢於鄉而屢絀於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這段來自《宋史·選舉志》的記載,告訴了我們在當時連屢次不中的人都有特殊的照顧,對於沒有考中的也進行照顧,可見其人性化。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史料還記載在公元977年,開科取士,進士及諸科共錄取500人,其中僅進士就達109人,此舉可謂石破天驚。

還有《清平樂》中韓琦與宋仁宗的再次見面的場面,就是殿試。殿試就是宋仁宗所為,可以說這一舉措讓很多寒門子弟有了機會,再次促進了宋朝文人的黃金時代到來,這樣的變化也給宋朝後來孕育了很多生機,吸收了很多可用之才,而且促使了宋詞這一文化,成為了不亞於唐詩的文學。

而且對宋朝後來選拔人才方面帶來了很多有用的借鑑,直到今天,還有著有益的影響。在宋仁宗時期就出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官僚共治天下”的場景。

3、確立二府三司制,使皇帝有權利來主持各樣的改革

許多的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歷史書上見到的二府三司制。宋太宗的兩府三司制度加強了皇帝對於國家內的控制,不再是容易出現被丞相掌權的現象,讓國家的軍事、政治和財務分立,互不統屬。

在《清平樂》中也有體現出這一點,在宋仁宗知道坊市制度有著許多弊病時,宋仁宗選擇改革來捅破這些無異於百姓的制度,這裡的言辭背景是各位官員,可以看到皇帝高坐在上,執政掌權並且改革,這就是二府三司制給當權者帶來的好處,皇帝有著實權來尖銳改革。

二、為何說從現在看,宋太宗毀掉了宋朝,他做了什麼?

雖然宋太宗比不上後來赫赫有名的各樣皇帝,但是在上面已經看到他對宋朝帶來的好處。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粗略的一看好像是有一絲天子的氣勢,但是細細的琢磨就發現了宋太宗的小心機,對於宋朝來說,可能是自己用來超越哥哥的工具,對於後來的宋朝或者更之後,更有毀掉的意味,那麼我們從現在再來看看宋太宗的所作所為。

1、急於求成,給後來的宋朝增加負擔

在《清平樂》的劇中,西夏趙元昊反叛宋朝,想要稱帝,朝廷上下對於西境到底是繼續採用懷柔政策還是強硬手段起了爭論。而宋仁宗在列舉了前朝之事,認為自己一直容忍党項一族,沒有對他們開戰,卻始終無法收服党項人的心。

宋仁宗決定向前朝一樣討伐元昊,後來的確是出擊了,但是第一次討伐就持續了3年之久沒有拿下,在宋夏戰爭初期,出現了一個遼國,他看準了時機就要敲詐,這就要提及宋太宗時期的對遼戰爭了,我們往前看,在當時宋太宗在取得皇位後,民間還是有著各種猜疑與不信任。

而他也急著擺脫來自哥哥的陰影,樹立屬於自己的威嚴。那麼宋太宗就一心紮在給自己添上偉岸的一筆的想法上。首先是殘餘的漢國,其次就是契丹,

在《宋史》上記載,“四年,太宗親征太原,改攻城都部署。”這裡的太原就是漢國最後的城池,“契丹數萬騎寇中山,漢瓊與戰於蒲城,大敗之”

契丹就是遼國,在平滅漢國後,宋太宗本該滿足,回國修整調息才對,但是宋太宗急於求成,直接不經休息就進軍幽州,幽州這時候還在契丹人手裡,我們可以看到宋太宗心裡其實把自己擺在首位,而國家與軍隊的安危實際上不是他第一考慮的事。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在這種情況下,首次討伐註定是失敗的,而契丹的反攻也讓宋朝本來強盛的軍隊被削弱。而到了雍熙三年,遼帝駕崩,宋太宗再一次討伐遼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第二次討伐還是失敗了,這下可以說在軍事方面給了急於求成的宋太宗一個下馬威,一心急於求成,宋遼關係越發緊張。

這樣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宋朝,才有了《清平樂》出現的宋夏戰爭時遼國的趁火打劫,使宋朝大感壓力,以致後來宋仁宗第一時間想的是息事寧人,能花錢解決就不是事,後來就接連不斷的出現妥協。於西夏簽訂“慶曆和議”。

被遼國逼迫增加納稅,史稱“重熙增幣”,乃至後來都是不斷的爭鬥、妥協,我覺得這明顯是和宋太宗脫不開干係的。

2、操刀軍改,重文輕武,讓後來的軍事力量逐漸變弱

重文輕武、操刀軍改,這有好也有壞。操刀軍改中有一點最為致命——無腦擴充軍隊人數。“招募之日廣,供饋之日增,蓋雍熙、端拱以後,契丹橫不可制而然耳。”

就是說一天招募軍人的數目比一天多,特別是在雍熙北征失敗之後,輸給了契丹人給宋太宗帶來了心裡陰影。

更加註重軍隊的規模,殊不知差距不是在這!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經過這一操作,軍隊數量從宋太祖的二十萬漲到了三十五萬八千,可以說也影響到了宋仁宗,宋仁宗時期也是越來越多而這麼多的軍隊,真正有戰鬥力的又有幾何?

在後來軍隊沉重的費用支出,使得宋朝政府產生了積貧之勢,針對宋仁宗時期的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所以才有後來宋仁宗的慶曆新政,但是這不是這一下改變就可以解決的,可以說宋仁宗時期的幾次對夏、對遼戰爭中,我覺得這也是失敗的一部分原因。

《清平樂》: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毀了還是

而重文輕武,給宋朝帶來了許多之前都沒有的宋詞盛世,但是也逐漸讓軍事變弱,而且這也延續到了宋仁宗,在《清平樂》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的朝廷權臣都是文人,這就是宋太宗的改對後來風氣甚至朝政的影響,漸漸的軍事力量就大不如前了。

三、結語

一句話說的好,“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可以說打下這邊宋朝的江山,宋太宗趙光義也是有著功勞的,但是這個江山,宋太宗太想把自己的名字懸在上面,以至於他沒有坐穩,沒有做好。

我們從近看,其實宋太宗也有不少過人之處,我們在看《清平樂》時,可以看到很多宋太宗給宋朝帶來不一樣的光彩,比如大興文學等,這是其他朝代、其他皇帝看不到的,但是從遠看,他太短淺,太急,以至於一定程度傷害了後來的宋朝!或許他站在我們的視角看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會有所反思吧。

參考文獻:

《宋史》

《東坡詩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