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專注當下的力量

在心理學的課堂上,接觸了一個名詞——正念。

什麼叫正念?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好像很容易是不是?我們每天處理的無數事情,睡覺、吃飯、工作、學習,小到看到路邊的樹,大到談一個上億的項目,每一個事件和瞬間發生的時候,哪個不是在當下呢?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說,正念,講白了就是感受當下,或者說的更高一點,活在當下,你還覺得是件很容易的事嗎?就拿最簡單的吃飯來說好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吃飯的那個當下,你到底在幹嘛?是吃飯嗎?還是,跟同事聊天,刷手機追劇,看網絡八卦,又或者想著剛才被老闆罵,下午還要為豬隊友擦屁股。。。實際上,大部分人吃飯的時候,都在同時記掛、處理很多事,唯一沒做的一件事,就是——好好吃飯!

正念,於吃飯來說,就是這一個瞬間,不去想待會要處理的工作,不去忍不住刷朋友圈,就只是坐在那裡,好好的,聚精會神的吃飯。感受米飯的顏色,顆粒的形狀,爆開的程度,咀嚼之間唇齒的味道;去觀察菜餚的五顏六色,香料的氣味,去感受湯羹攪拌的香氣和吞嚥時的爽滑。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去感受這些?很多人抱怨現在東西不好吃,沒有小時候吃的香,是不是有可能我們沒有在認真吃東西呢?

正念首先要求你能聚精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一點,當下!然而這很不容易做到,人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各種外界的信息分散了,以至於往往發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形。教室外走過的人,突然發出的聲音,路人交談的對話很容易把你吸引過去,有時候這種分散甚至來源於自身不自覺的放空。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我明明看著交談的對象,聽到他在跟我講話,也能和他交流,但其實我一點也沒有在那個當下。很熟悉我的人會直接打斷我問我是不是又在放空敷衍他,我只好回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大部分的人是辨別不出來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既有生理的原因,比如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也有環境的原因,比如刺激情緒的食物、飲料,混亂、嘈雜、干擾過多的外界環境等。好在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練習集中注意力,比如冥想,或者靜修,練習過瑜伽的人應該多少有些體會。

正念的第二個要求,是覺察。覺察是一種能力,是能力就會有強弱。同樣一套感官系統,同樣第一次走進一間面試的房間,等到10分鐘出來以後,有些人記得房間的大小、掛在牆上的裝飾、桌上的擺件、面試官的穿著,而有些人就只記得有三個面試官。有些人能辨別出玉蘭花和梔子花的不同香型,有些人覺得所有的花只是香。我們的感官系統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組成,構成了我們接觸和感受世界的通道,但是每個人側重不同,有些人視覺系統強,有些人聽覺系統強,也有人兼而有之,比如,同一個場景,視覺表象系統的人會對畫面記得比較清楚,聽覺表象系統的人會對聲音印象更深,慢慢的,我們就形成了各自不同表象系統,我們也傾向於用自己較強的表象系統去表達我們認識的世界。不管你屬於哪種表象系統,都可以通過反覆的訓練去增強對事物敏銳度,去主動觀察事物,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捕捉特別細微的現象,慢慢的,覺察的能力就可以培養出來。

正念最難的一個要求,是隻感受,不評判。這個太難了!因為我們太喜歡去評價自己和別人。離開社會的評價體系,我們沒法判斷自己是否成功;沒有他人的認同,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評價和被評價,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有什麼意義。我們的語言體系,可以分為感官性語言和非感官性語言,前者描述事實,後者發表評價。設想一下,你今天早上在寫字樓的電梯遇到一個同事,她穿了一條波點連衣裙,你覺得很好看,於是很真誠的說“你的裙子真好看啊”。是不是很自然,很水到渠成,並且覺得自己很真心實意。別忘了,真好看,這是一個非感官性語言,換言之,它是一種評價,你覺得自己多真誠,就說明你多麼習慣於評價。而評價,意味著有一套判斷體系,意味著它是不客觀的。而正念,意味著你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修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覺察、意識到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幕一幕,而不會迷迷糊糊地陷入其中,全然無知;可以幫助我們接受當下經歷的,而不是意氣用事;可以帶領我們全然感受生命(即使有時很痛苦),對每一種體驗都充滿好奇心和勇氣。

我們現代人,經常覺得不幸福。其實,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因為你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可是雙重的不在當下。要比“別人”幸福,你沒有在“自己”這個當下;要追求幸福,你沒有在“現在”這個當下。

好在,正念是可以習得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年齡,都可以學習正念。正念學習唯一的要求是能否自主練習正念,一個人能夠有意識、有意願地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覺察力和感受力,就能得到正念訓練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