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我們希望它會幫助你和無數像你一樣的人,從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進入你生活中就不曾停歇的情緒過山車上解脫出來。——蘭迪·克萊格

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常常對自己的意見或行為感到非常滿意,對他人的意見或是行為表現出處處不滿,其實這類人的內心世界充滿一定的恐懼和不為人知的人格信息。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的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該書指導人們理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會對人們的親密痗和生怎樣的負面影響,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應付。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作者保羅·梅森,美國著名BPD專家,心理醫生,他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臨床心理學雜誌》上,他的相關著作也得到專業讀者與大眾讀者的普遍歡迎,也為病人、家屬和深受邊緣性人格障礙影響的人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作者 | 蘭迪·克萊格,邊緣性人格障礙(BPD)專家。她創建了網站www.bpdcentral.com和“歡迎來到奧茲國”在線支持群組,在全球範圍為那些關愛著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支持與關懷。她為需要幫助的患者親屬提供了極為豐富且專業的資料。她還為非營利性組織人格障礙認知網(PDAN)的創建提供了幫助。克萊格也是《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實戰攻略》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家庭實用指南》兩本書的作者。她還經常主持召開關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國際性講座和研討會。

本文將分三部分解讀《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通過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理解,以及如何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01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認識

你是否也過這樣的經歷:

你是否感覺到被人操縱、控制、時常被欺負?

你關愛的人是否為你帶來了許多痛苦?

你是否感覺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你是否發現自己因為害怕對方的反應,或是覺得不值得引起激烈的爭端和同對隨之而來的傷寂,從而隱藏內心的想法或感受呢?

以上這些這些答案你的回答是“是”,那麼與你親密關係的這個人就具備了邊緣性人格障礙(BPD)的特徵。

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呢?就是那些會導致關愛自己的人覺得他性情古怪,行為混亂,充滿傷害性的人。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在臨床醫學上很多人覺得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汙名,所以很少人會提起,甚至有些明明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特徵的人,還會指責自己的家人才是人格障礙患者。

在20世紀前半葉,研究者們創造了一個術語“邊緣性”,因為他們認為,有些患者的行為表現介於神經官能症和精神病之間的邊緣區域——這種行為現在我們稱為邊緣性人格障礙,儘管這一說法 20世紀70年代已經被廢棄,但是這一名詞保留了下來。

現實生活中,邊緣性這個詞我們比較少聽到,也算是比較專業的詞彙,但如果從邊緣性人員顯現出來的特徵來說,其實邊緣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比如我們在街上時,總會遇到有有人行為古怪的,喜歡到處踢打別人東西,毀壞別人東西的,喜歡做一些與眾不同的奇葩行為,我想這類人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員容易產生理解投射,因為他們缺乏對自我的認知,感覺空虛,認為自己不完美,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會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就是“鬼”,也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投射性地認同

在電影《綠野仙蹤》裡,主角多蘿茜和小狗、稻草人、獅子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奧茲國裡傳說中能幫他們實現願望的最強大的巫師,結果卻發現巫師也只不過是一個被龍捲風吹過來的毫無法力的普通人,他一直都在擔心人們發現真相後會趕走他,所以整天緊張兮兮地躲在宮殿厚重的窗簾後面,用障眼法嚇唬別人。

心理學博士約翰格洛霍爾曾說,你不能強迫一個 人改變自己的行為 。畢竟,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這不僅僅只是行為,而是貫穿他們一生的應對機制。

如果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或者是親密對象也擁有這種邊緣性人格障礙時,我們無法遠離他們,卻又不得不長久呆在一個屋簷下,那我們要怎麼擺他們傳遞給我們的負能量呢?

02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有一種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隨意指責他人憎恨自己,也會一想到別人最終都會想要離開自己,就會變得喜歡吹毛求疵,易發怒,在指責他人,自己常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而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對自己的觀點和事實總是有著不同的立場看法,比如,非邊緣性人格障礙人會覺得,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你就應該接受他們對你的身心虐待。

現實中,他們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愛你自己,就不應該讓人虐待你。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因此,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和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各處的觀點不同,常常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以及傷痛。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她的著作《死亡:成長的最後階段》中概括了痛苦的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沮喪、討價還價、接受。

那麼,作為與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在同一屋簷下相處的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來說,他們對邊緣性人格者行為的反應是困惑、退縮、負疚與羞愧、孤立、喪失自尊、過度警覺和身體疾病,以及接觸邊緣性人格者的思想和感受。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一本書中,安德魯的姐姐薩利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她對自己的行為為所欲為,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還時常給安德魯自作主張地介紹女朋友,甚至要求他儘早結婚。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以致於安德魯為了姐弟倆的友誼則感到困惑,只能假裝敷衍,當姐姐掛完電話之後,安德魚如釋重負。

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在生活中往往會給家人或是親密對象帶來這樣的困惑,我應該要怎麼做才不會感到負疚,甚至他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到最後不得不接觸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思想和感受。

面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旁人不能改變他們什麼,為了更有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我覺得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應該接受一些正規的治療。

03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如何才能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一部分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言語暴力、拋棄、疏於照顧或者是其它虐待從則引發那些從遺傳學角度上說的“易感人群”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弗裡德爾稱之為“環境負荷”。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親密關係負能量,修習正念,迴歸自我

那麼,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應該採取積極的治療,比如以下幾種方法:

  1. 心理療法,心理療法主要集中在問題的邊緣障礙行為上。
  2. 辯證行為療法是目前最有名的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結構化治療方法。
  3. 心理化基礎療法MBT:專門用於幫助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產於下列問題,區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
  4. 圖式療法:在童年時期如果有必要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形成一種根生蒂固的自我否定“圖式”,這個療法主要幫助人們發覺他們真實的情感,消除他們的自我否定圖式,讓他們在親密中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

當我們的情感和思考共同發生作用,我們的行為得當則穩定,即便是你感覺自己的生活和親密關係都暫時失控也能如常行事。

當我們把持正念時,就能夠坦誠地面對生命的本真,能夠完全地意識到它出現和消逝的每一刻。

正念是一種不加評判的意識,明白你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明白你的肉體感覺和行為 ,無需去評判你自己,抑或自己的體驗,這就是真我。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從小的生長環境亦不同,如果你的身邊有人是以上所說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者,那麼不妨可以嘗試以上幾種治療方法。

通過積極的治療,加上家人的情感疏通,相信那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走出困境,找回真實的自我,通過正念來判斷一切事物,積極地面對生活和麵對自己的社交。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學愛好者。書裡看人生,影中品百態,筆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