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先生:人心之病,莫甚於昏散

馬一浮先生:人心之病,莫甚於昏散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化宗師。十六歲應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二十歲赴美日歐留學。回國後“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抗戰爆發後,先生憂憤於民族危亡,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1939年,在四川烏尤寺創建復性書院,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人才。抗戰勝利後,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圖書館。建國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學者當知人心之病,莫甚於昏散,《易》所謂“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起滅不停,若非亂想,即墮無記,《楞嚴》所謂“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者是也。散心觀理,其理不明,如水混濁,如鏡蒙垢,影像不現,故智照之體,必於定心中求之。先儒嘗謂敬是常惺惺法,今謂敬亦是常寂寂法,惟其常寂,所以常惺。寂故不散,惺故不昏,常體清明,義理昭著,然後天下之至賾者始可得而理也,天下之至動者始可得而正也。


蓋心體本寂而常照,以動亂故昧;惟敬則動亂止息,而復其本然之明。敬只是於一切時都攝六根住於正念,絕諸馳求勞慮。唯緣義理,即為正念。敬以直內言,無諸委曲相。常人以拘迫矜持為敬,其可久邪?


——馬一浮先生《涵養致知與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