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華誕追憶中國籃球走過的路:80年代稱雄亞洲,小快靈引領時代

明天,2019年10月1日,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70週年華誕的日子了,又恰逢不久前世界籃球的最高水平賽事——國際籃聯男籃世界盃首次在中國舉辦,這就更值得我們懷念和追憶一下新中國70年籃球史。

從哪兒說起呢?不妨先瞧瞧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各項事業取得蓬勃發展的上世紀80年代。

亞洲範圍無敵手,世界賽場無作為。八十年代的中國男籃,正在黑暗中潛行。

1975年,中國男籃首次參加亞錦賽,到1983年豪取五連冠,是毋庸置疑的亞洲霸主。不過在世界賽場,中國男籃始終在十名左右徘徊,最好成績僅是第九。

這是一段陣痛期,也是逐步縮小與世界強隊差距的摸索期。不斷總結,不斷反思,這段時期,中國籃球逐步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和規律,以“走向世界”為目標,為九十年代闖入世界前八埋下伏筆。

繼往開來,承前啟後,八十年代的中國籃球,具有濃重的歷史色彩。

  • 亞錦賽五連冠,確立亞洲霸主地位

不堪回首的十年之後,百廢俱興,1974年,中國籃球正式加入國際籃聯,1975年第一次組隊參加亞錦賽(此前均為中華臺北參賽)。從1975年至1983年,中國男籃連續五次獲得亞錦賽冠軍,亞洲霸主由此確立。

當年那支中國男籃擁有穆鐵柱、匡魯彬、孫鳳武、王立彬等一批良將,與中國籃球傳統的“小快靈”風格不同,因為穆鐵柱的存在,而且當時中國男籃陣中還有2米20的馬佔福、2米17的韓鵬山,內線擁有絕對制空權,所以,男籃戰術主要是通過內線球員搶到籃板球後發動快速反擊,既能陣地攻堅,也能快攻制敵,依靠這樣一套陣容,中國男籃在亞洲鮮有對手。

“那時候我們的陣容很完整,內線有高度,外線有速度,衝擊力很強,”孫鳳武回憶道,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是男籃外線主力控衛,“亞洲球隊遇見我們,根本沒法打。”

當時那支男籃是出了名的鐵軍,錢澄海是主帥,劉貴乙是領隊,當時男籃五點出操,訓練館牆上掛著“三從一大”的橫幅。訓練中,錢澄海總是親自上陣,每天訓練之後汗流浹背,直到深夜方才入睡。

七十華誕追憶中國籃球走過的路:80年代稱雄亞洲,小快靈引領時代

中國男籃國手王立彬(右)。

當時的男籃平均身高超過兩米,幾乎高過亞洲其他球隊一頭,“以大打小”,成為中國隊在亞洲賽場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我們經常一開場就壓著對手打,不給他們喘氣的機會,他們沒我們高,也沒我們快,”錢澄海曾如此說。

然而,隨著1984年穆鐵柱退出國家隊,男籃遭遇滑鐵盧,在1985年亞錦賽上丟掉冠軍。

那次失利,有兩方面因素。首先是穆鐵柱、匡魯彬等老將退役,而被錢澄海寄予厚望的中鋒韓鵬山在1984年猝死,中國實力受損。其次,當時菲律賓引進多名美國球員,他們的速度、力量遠強於亞洲人,於是在那屆亞錦賽,中國男籃最終僅獲第三名。

這次失利,對中國男籃亞洲霸主的地位並未構成實質性衝擊,從那以後,男籃再獲亞錦賽五連冠。不過,輸給引進美國人的的菲律賓,卻引發當時籃球界的深思——如何應對歐美諸強,如何真正衝出亞洲?

  • 重回世界舞臺,挑戰高水平舉步維艱

1978年,男籃征戰世錦賽,這是闊別30年後,中國隊首次參加世界籃球大賽。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男籃不斷衝擊世界籃壇,可最好成績僅是1986年世錦賽取得的第9名,而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男籃又滑落至第11名。

當時中國籃球界不斷反思,尋找男籃出路。當時錢澄海就提出,之所以成績止步不前,關鍵是當時的男籃陷入兩難的境地。

“在亞洲我們以大打小,而在世界我們則是以小打大,完全不一樣,”錢澄海表示,中國男籃當時平均身高約在2米左右,在亞洲依靠內線陣地戰就能輕取對手,以至於中國男籃傳統的“小快靈”受到抑制。而在世界賽場,男籃正是需要通過快速移動和準確的投籃,才有能力衝擊世界強隊,“優點變成缺點,缺點又被放大,怎能出成績?”

七十華誕追憶中國籃球走過的路:80年代稱雄亞洲,小快靈引領時代

中國男籃傳奇教練錢澄海(前)。

所以,在錢澄海的倡議下,男籃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革新,引入宋力剛、馬健等多名移動能力不俗的內線球員,還重點培養外線球員。“千萬不能丟掉傳統,沒有好的小個子,大個子不可能取得好成績,”錢澄海說。

正是源於這種理念,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男籃湧現出一批才華橫溢的鋒線球員。1988年錢澄海辭去男籃主帥,孫邦上任,將“小快靈”發揮到極致,“歪把子機槍”張勇軍在2000年北京亞運會大放異彩,繼1986年亞運會後,再次成為中國隊鋒線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隨後,包括胡衛東、孫軍、鄭武在內的多名鋒線名將逐漸脫穎而出,在新老交替期間,這幫球員積累了大量經驗,黃金一代的雛形由此出現。

  • 亞洲巨人,不止一個穆鐵柱

穆鐵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男籃第一中鋒。不過談起巨人,穆鐵柱可不是那個年代惟一的一個。

穆鐵柱身高2米28(還有2米36一說),1972年,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濟南軍區代表隊,1977年,錢澄海將他召入國家隊,隨即成為主力中鋒。他為中國男籃效力七年,四次獲得亞錦賽冠軍,在那個年代,穆鐵柱被譽為“亞洲第一中鋒”。

正是因為有了穆鐵柱,中國男籃在那個年代的打法產生改變,不再是傳統的“小快靈”,而是以穆鐵柱為軸,搶下籃板球後發動快速反擊。“當時我要求隊員們拼命跑,一定要接住穆鐵柱的傳球,”已故籃球泰斗錢澄海是當時男籃主帥,他曾如此回憶那段往事,“而且我們那時候也能打陣地戰,既能快也能慢,戰術豐富了很多。當時在亞洲,我們以大打小,別人根本防不住穆鐵柱。”

七十華誕追憶中國籃球走過的路:80年代稱雄亞洲,小快靈引領時代

中國男籃第一國手穆鐵柱(左)。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穆鐵柱的出現,樹立了中國男籃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不過,他可不是那個年代惟一的巨人。馬佔福身高2米20,是穆鐵柱在八一隊時的隊友,作為搭檔,他們倆率領八一隊,打遍國內籃壇無敵手。不過馬佔福直到16歲才開始接觸籃球,起步較晚,基本功、技術動作並不紮實,顯得相對笨拙,所以在國家隊,他的地位和作用始終無法與穆鐵柱相比,上場時間、出場次數均十分有限。

韓鵬山身高2米17,也是那個年代巨人之中的佼佼者。他比穆鐵柱更靈活,隨中國男籃參加了1982年世錦賽,被譽為穆鐵柱的接班人。不過韓鵬山卻英年早逝,1984年,他在乘火車時突然摔倒在地,經搶救無效猝死,死因是心肌炎。

不僅是男籃,當時的女籃也不乏巨人。鄭海霞身高2米04,1983年進入國家隊,當年獲女籃世錦賽第三名,1984年獲得洛杉磯奧運會銅牌,1992年又率隊獲巴塞羅那奧運會銀牌,兩年之後,她又率隊勇奪世錦賽第二,並當選MVP,是中國女籃史上毫無爭議的第一中鋒。當時在她身邊,還有一名身高超過兩米的隊友,甘肅人陳月芳,1981年進入國家隊,身高2米08,比鄭海霞還高4釐米,她先於鄭海霞進入中國女籃,是球隊主力,隨後成為鄭海霞替補。不過在2000年,她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年僅37歲。

  • 女籃輝煌,甚至力壓男籃一頭

當男籃還在不斷衝擊世界,女籃已經邁向世界頂級強隊之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穆鐵柱的出現,中國男籃確立了亞洲霸主地位,連拿三屆亞錦賽冠軍。但在國際賽場,男籃成績總是在十名左右徘徊,止步不前,不過女籃卻在鄭海霞率領下,先在1983年世錦賽獲得第三,隨後又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勇奪銅牌,成為當時世界籃壇一支勁旅。

當時的那屆中國女籃可謂人才濟濟,內線擁有鄭海霞、陳月芳兩名巨人,外線擁有宋曉波、叢學娣柳青等一批良將。為了備戰世界大賽,當時主帥楊伯鏞特意引入“男陪練”的概念,每天訓練,女籃姑娘都要和男隊員進行對抗。

“這是從女排那裡學到的東西,”楊伯鏞回憶道,“當時女排的影響力太大了,全國體育都開始在她們,事實上籃球更強調對抗,我們也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球隊當時還有很多好苗子,所以必須更刻苦訓練,才能出成績。”

七十華誕追憶中國籃球走過的路:80年代稱雄亞洲,小快靈引領時代

鄭海霞率領中國女籃兩次打進世界大賽決賽。

1982年,女籃在亞錦賽上毫無爭議地奪冠,可當時所有人都明白,亞洲冠軍只是硬性任務,衝擊世界才是真正的目標。1983年,女籃奔赴巴西聖保羅,征戰世錦賽,這是中國女籃首次參加世錦賽,一路殺至半決賽。半決賽中,她們遭遇美國隊,常規40分鐘內不分勝負,最終在加時賽中遺憾敗北,最終獲得世錦賽第三名。一年之後,女籃姑娘們捲土重來,又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勇奪銅牌。

女籃的輝煌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1992年,女籃在巴塞羅那奧運會迎來輝煌的頂點,姑娘們最終拿到銀牌,兩年之後,1994年世錦賽,她們再次取得第二名,鄭海霞還拿到那屆世錦賽MVP。

無論如何,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女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她們標誌著中國籃球第一次步入世界頂級強隊的行列。“不僅是成績,還有作風和拼勁,都是現在中國女籃需要學習的,”作為如今中國女籃主帥,孫鳳武表示,當年那支中國女籃的達到的高度,仍舊很難超越,“時代不同了,現在想要再拿第二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我們必須堅持繼承老一代女籃的精神,腳踏實地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