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馬塞爾·普魯斯特被譽為20世紀法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家。《追憶似水年華》的法語名稱為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直譯為“追尋丟失的時光”,是普魯斯特史詩級長篇代表著作,以敘述者追憶過往時間記憶為主線, 是作者的內心筆錄。普魯斯特以意識流為創作手法,甚至花上30頁紙來描寫他如何在床上輾轉反側, 難以入眠的情狀。普魯斯特稱:“我越來越覺得智力算不得什麼了,越來越覺得作家只有繞開智力,才能在我們獲取的各種印象中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即真正直達事物本身,接近藝術唯一的本原。”“往事也一樣,我們想方設法追憶,總是枉費心機,絞盡腦汁都無濟於事。它藏在腦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隱藏在某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物體之中。”一種對待藝術作品的可能態度躍然紙上。

時間是哲學的母題,亦是普魯斯特在這部《追憶似水年華》中寄寓的主旨。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古希臘時期之前,哲學家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是零散紛亂的。柏拉圖將時間看作是永恆的影像,時間是此在事物的摹本,能夠反映當下的事物。在柏格森那裡,時間是巨大的虛擬記憶或影像的存儲庫,重構了影像的價值。而德勒茲認為時間與運動相關,德勒茲稱:“我們通常傾向於將時間思考為運動的銜接,時間由此被知覺為時間線或統一的運動。時間就作為知覺-影像,被置於主體的知覺世界中,成為相對的現實化的可測量之物,或者成為絕對的同質的有序的意識產物。”此外還有奧古斯丁認為時間是心靈自身的延伸。康德將時間視作內感官的先驗形式,與感官密切相關。海德格爾認為時間與存在具有本源的統一性。

回憶關乎過去的時間,過去的時間會轉化為當下的集結。柏格森認為存在顯現的核心維度是記憶代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記憶的擴張和顯現。存在一個自足的存在領域為飄渺之境。記憶之間相互補充。純粹記憶關涉過去而機械記憶關聯當下,純粹記憶自身獨立不一定要顯現。納博科夫稱:“簡而言之, 要想重現往事, 就必須有某種非屬性記憶作用的其他事物出現, 必須有現實的感覺 (尤其是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與關於一個過去的感覺的追思和回憶之間的結合。”“一個小時並不只是一個小時, 它是一隻玉瓶金樽, 裝滿芳香、聲音、各種各樣的計劃和雨雪陰晴。被我們稱作現實的東西, 正是同時圍繞著我們的那些感覺和回憶間的某種關係。” 不少作家在其文學作品中表達了對於回憶的看法,薩特在其文學作品《噁心》中亦通過羅甘丹的口吻說道:“我只擁有我的身體,一個孤零零的人,只擁有自己的身體,他是無法截住回憶的,回憶從他身上穿越過去。”

普魯斯特認為時間將回憶孕於我們平常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之中。“普魯斯特懂得,為了體驗時間的流逝,超越時間並在他稱之為‘純粹時間’的瞬間同時掌握住過去和現在,這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安德烈·莫洛亞在《追憶似水年華》的序中寫的那樣:“普魯斯特的主要貢獻在於他教給人們某種回憶過去的方式。”“人可以試圖藉助智力, 通過推理、文件和佐證去重建過去。這一自主的回憶決不可能使我們感到過去突然在現在之中顯露, 而正是這種顯露才使我們意識到自我的長存。必須發動不由自主的回憶, 才能找回失去的時間。……我們的過去繼續存活在滋味、氣息之中……。”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把記憶分為兩類:自主的記憶和不自主的回憶。自主的記憶是理性的,不自主的記憶是無意識的回憶是非邏輯的。在《貢佈雷》這一章節,作者一開頭就引入大量的夢境和回憶。“我在夢中毫不費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體驗到我幼時的恐懼,例如我怕我的姨公拽我鬈曲的頭。有一天,我的頭全都給剃掉了,那一天簡直成了我的紀元。可是夢裡的我居然忘記了這樣一件大事。直到為了躲開姨公的手,我一偏腦袋,醒了過來。”記憶聯繫著我的過去和未來。“記憶象從天而降的救星,把我從虛空中解救出來:起先我倒還沒有想起自己身在何處,只憶及我以前住過的地方,或是我可能在什麼地方;如沒有記憶助我一臂之力,我獨自萬萬不能從冥冥中脫身;在一秒鐘之間,我飛越過人類文明的十幾個世紀,先是煤油燈的模糊形象,然後是翻領襯衫的隱約的輪廓,它們逐漸一點一畫地重勾繪出我的五官特徵。” “我”甚至要辨認軀殼的記憶,兩肋、膝蓋和肩膀的記憶。隨著想象,所有的物體在“我”的周圍變換著位置,象漩渦一樣在黑暗中,轉動不止。“我的思想往往在時間和形式的門檻前猶豫。”“我”甚至回憶起在貢佈雷時陪德·聖盧夫人外出散步,“沿著我從前在陽光下玩耍過的小路,踏著婆娑的月影。”這些旋轉不已、模糊一片的回憶,轉瞬即逝。

“我”亦回憶起馬德萊娜小點心的味道:“我一旦品出那點心的滋味同我的姨媽給我吃過的點心的滋味一樣,她住過的那幢面臨大街的灰樓便像舞臺佈景一樣呈現在我的面前,而且同另一幢面對花園的小樓貼在一起,那小樓是專為我的父母蓋的,位於灰樓的後面(在這以前,我歷歷在目的只有父母的小樓);隨著灰樓而來的是城裡的景象,從早到晚每時每刻的輕裝,午飯前他們讓我去玩的那個廣場,我奔走過的街巷以及晴天我們散步經過的地方。”所有與此相關的記憶由這樣一個契機甦醒過來。過去的回憶因為意識流動抵達當下,在聯想(或康德所稱先驗想象力)的助力下,成為現在的一部分。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柏格森認為, 真正意義上的時間絕非是物理時間, 而是不依靠物理存在的心理時間, 時間的自由與永不止息才是時間的本質,即 “綿延”。“綿延”在法語中為“la duree”,意為延續,是生命不斷流動的過程。未來、過去和現在三者是一個三維的整體時間,它們不是獨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交融、無法拆分的, 都是“到時”而非分離形態。海德格爾說:“將來和曾在狀態交互供呈,二者的交互牽涉呈公開場的疏明。”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這樣寫道:“我們記憶最美好的部分乃在我們身外, 存在於帶雨點的一絲微風吹拂之中, 存在於一間臥房發黴的味道之中, 或存在於第一個火苗的氣味之中, 在凡是我們的頭腦沒有加以思考, 不屑於加以記憶,可是我們自己追尋到了的地方。這是最後庫存的往日, 也是最美妙的部分, 到了我們的淚水似乎已完全枯竭的時候, 它仍能叫我們留下熱淚。”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的記憶碎片正是其生命歷程的回顧。他的作品不是出於偶然,在《追憶似水年華》這部作品中,普魯斯特升起了他以生命時間貫穿起來的世界。普魯斯特說:“假如假以天年,允許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會給它打上時間的印記:時間這個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強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裡描寫人們在時間中佔有的地位比他們在空間中佔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即便這樣做會使他們顯得類似怪物......”在普魯斯特看來,有回憶才是完美人生。“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記憶與時間——簡評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時,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 普魯斯特藉由《追憶似水年華》真正達到了時間記憶與生命的圓融為一,生生的時光不再枯萎,老去的時光不再持存。毀滅一切的時間和拯救一切的記憶相互對峙著,不禁令人喟嘆。普魯斯特稱:“我終將遺忘夢境中的那些路徑、山巒與田野,遺忘那些永遠不能實現的夢。”

“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