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刘备,曹操,有没有自己的主公,难道一开始自己就是别人的主公吗?

燕园红袖


三国札记:三国时代的主公是谁呀?

(作者(笔名):神兜兜)

小说《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还影响到了一些专家,尤其是突发爆红的(原本非历史专业的)三国专家,也往往将小说当作历史,更引导听众,混淆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严格界限,从而用小说或小说家之言,去探究历史,发出许多疑问。本人只想效仿历史专家先贤,作一些《三国志》札记,将现在热门的三国话题与史书相结合,力求枯燥但又有阅读趣味性,同时更要保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

“主公”这个称呼,《三国演义》迷们都应该熟知的,在小说中,屡屡出现主公,并且使得读者们,将主公与上级混为一谈,似乎觉得,上级或高级别的上级,就是主公了,谁是上级,谁就是主公了,甚至连一些“主公”词条解释,也被小说误导了。

一、《三国演义》中的主公们,都有哪些人?

在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中,屡屡用到“主公”一词,能够被别人堂而皇之称为“主公”的,按小说的章节顺序,大致如下:

1、董卓:在第三回中,董卓看见丁原手下的吕布,神勇超群,颇为忌惮,当时董卓还不认识吕布,旁边的李儒说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这是小说中第一次用“主公”这个称呼,把董卓称呼为“主公”,从此开始,董卓就被帐下人员,都称呼为“主公”了。

2、孙坚:第五回,孙坚被华雄打败,被人追杀,头上的红色头巾比较鲜眼,容易辨识,孙坚手下的祖茂说“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孙坚被手下人称呼为“主公”了。

3、袁绍:第七回中,袁绍大战公孙瓒,公孙瓒帐下跑出一个赵云,把袁绍杀个措手不及,田丰慌对绍说“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袁绍也被叫作“主公”了。

4、刘表:同样在第七回中,袁术将派孙坚去攻打刘表,刘表帐下的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跨江涉湖而来,安能用武乎?”,刘表被手下称之为“主公”。

5、曹操:第十一回,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公孙瓒派遣刘备来协助徐州牧陶谦,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进言道“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曹操也被称为“主公”。

6、孙策:第十五回,孙策大战太史慈,双方势均力敌,孙策手下的程普说“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孙策成“主公”了。

7、袁术:第十六回的“吕奉先射戟辕门”中,袁术派遣纪灵追杀刘备,纪灵说“吾奉主公之命,提十万之兵,专捉刘备”,袁术成“主公”了。

8、吕布:第十九回,吕布被曹操围困在下邳城,手下的陈宫说“容某先到关探曹操虚实,主公方可行”,吕布被称为“主公”了。

列举太麻烦,且数量太多。总而言之,“主公”的称呼,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多达六十次以上,几乎凡是一方大员或主要人物,都被手下人员,统一称呼为“主公”,主公主公满天飞。

二、史书中,尤其是《三国志》中,有没有主公呢?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极少出现“主公”称呼。《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都绝对没有出现过“主公”两个字,而后晋朝的《晋书》中,出现过一次“主公”称呼,都集中在《张轨(家族)列传》中,张轨及其子孙,是依附于晋朝的凉州地方割据势力,被手下人称呼为“主公”。

从《史记》到《晋书》,其中,只有在《三国志》正文中,“出公”出现得最多,多达四次,《三国志》首创“主公”这个称呼。全部列举如下:

1、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在《蜀书-法正传》中,左将军刘备打败刘璋,占领大部分益州(除汉中张鲁外),刘备嫌弃老名士许靖,法正直言劝解说:"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老名士许靖虽然华而不实,但考虑到他的声誉与名望,尤其是作为天下读书人(士)的模范,法正向刘备建议,必须要重用许靖,刘备对于法正,那是绝对的言听计从,毫不犹豫的就重用许靖,从而使得刘备留下了“宽能容士”的美誉。法正称呼刘备为“主公”,这是《三国志》中第一次出现“主公”这个称呼,法正是喊出“主公”的第一人。

2、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还是在《蜀书-法正传》中,蜀郡太守法正,为人纵横,其他官员有些无法忍受,鼓动军师将军诸葛亮向刘备打小报告,"法正於蜀郡太纵横,(诸葛)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而此时左将军刘备在荆州公安城,正忙于和孙权分割荊州地盘事情。诸葛亮审时度势,没敢向刘备打小报告,回答那些人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在此时此处,左将军刘备帐下的人,包括诸葛亮,都称呼刘备为“主公”。

3、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蜀书-彭羕传》中,庞统、法正两人都将奇才彭羕举荐给刘备,刘备对于彭羕的才能,是绝对认可的,并超级提拔,“拔(彭)羕为治中从事”。不过,彭羕为人比较骄横,恃才傲物,和法正一样。诸葛亮屡屡进言刘备,导致彭羕受到彻底冷落,而后的彭羕与平西将军马超的对话记载中,两人都将左将军刘备称呼为“主公”。

4、左将军刘备被称为“主公”:《蜀书-蒋琬传》中,担任”广都(县县)长”的蒋琬,经常喝酒不干正事,左将军刘备对他非常不满意,想找个罪名杀死蒋琬,“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认为蒋琬有类似当年庞统的能力,就劝说“愿主公重加察之”,希望刘备再加以观察。刘备应该是重用观察后,认为蒋琬能力远不及当年的庞统,最终采取折衷办法,既没杀死,也没留用,罢官为民算了,“(刘备)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此时此处,左将军刘备被诸葛亮称为“主公”。

三、在《三国志》中,只有特定时期的刘备,才被称为“主公”。

上面列举的《三国志》记载,全部出自于《蜀书》,在《魏书》和《吴书》中,都没有出现过“主公”这两个字。而且,用“主公”来称呼刘备,都是集中在左将军刘备打败刘璋到当汉中王为止的这一时间段内。在此之前的刘备,没人称呼他为“主公”,刘备当上汉中王后,也没人再称呼他为“主公”了。

在史书《三国志》中,只有一个人被称为“主公”,那就是刘备,且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时期的刘备,才会被手下人或史书称呼为“主公”。

四、应该是《三国志》作者对刘备的保护或尊重。

在古代,尤其是史书中,对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往往用“官职”或“爵位”来尊称或代替。而三国时代的刘备,身份有些特殊,在刘备打下益州到称汉中王之间,刘备的官职太多了,左将军、益州牧、荊州牧、豫州刺史等四个职位,若按官衔来直接称呼,那实在太麻烦了;且这些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论官职,都无法达到“三公”级别,不能明正言顺的称之为“公”。而此时的曹操,早已当上“大将军”或自动降级为“司空”了,史书中,就堂而皇之的称他为“公”,那个是明正言顺的“三公或三公级别的”公。

而此阶段的刘备,称呼上比较麻烦,官衔太多,却又没到“三公”级别,也许,陈寿首创了“主公”这个称呼,或者,是法正首创“主公”这个称呼,专门用在刘备身上,属于对先主刘备的格外照顾吧。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三国志》首现“主公”这个称呼,是《法正传》中的法正最早提出这个称呼,这个称呼,是特定时期的刘备专用称呼。

五、史书中极少出现,明清小说中却大量涌现各式各样的主公。

“主公”这个称呼,在《三国志》之后的史书中,极少出现,似乎就在《晋书》中出现过一次,是指晋朝凉州地方割据势力的张轨及其子孙。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或诸王、诸侯们,都没被称为“主公”的,公主一直有,主公却没有。

史书中没有主公,在明清小说中却涌现大量“主公”,除《三国演义》外,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都出现“主公”这个称呼。

主公,在明清小说中,往往是下级对(高级)上级的统一称呼,似乎像电影里的“老大”这个称呼一样了。

一些网站对于“主公”这个词条的解释,比如:“主公:1、臣下对君主的称呼;2、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3、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等意思。”,但是,对于“臣下对君主”或“仆役对主人尊称”的引用详解时,引用的,都是明清小说而已,没有任何史书文献为依据。

故按明清小说中的用词或理解,“主公”就成为“臣对君”或“仆对主”的专用称呼了,反过来,一旦尊称谁为“主公”,那也就是自认为是“臣”或“仆”了。在小说中,吕布称呼过董卓为“主公”,那吕布就是董卓的“臣”或“仆”了,而不是史书中的直属上、下级关系,吕布杀董卓,自然被引申为“臣弑君”或“仆杀主”了,成为“不忠”的形象代表了。

小说是小说,史书是史书,曾看见一些网文,提及“张辽的主公”、“徐晃的主公”,觉得有些怪异,只是想说明一点历史而已,别无他意。

参考书目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后汉书》

乃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等。





神兜兜三国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国家形成于汉代未年,由于朝廷里官辽腐败,各地豪强并起,引起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就引起“黄巾军”起义。朝廷就号召各地军民起来抗击黄巾军,各地豪强逐渐互相征伐,扩大自己的地盘,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衰弱,难以节制各地豪强的局面。汉宣帝时就受十常侍的控制,后来何太后的侄儿何进当了大将军,想诛杀十常侍,邀董卓进京勤王,由此开始了各地军阀逐鹿中原控制汉朝幼年皇帝的争夺战争。

他们三人中仅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主人公,另外两个人一开始便是别人的主人公?

东吴的诸候孙策文武双全,接父亲的班后,到朝廷议事,因得到汉朝传国玉玺与董卓争执不下而咀咒赌气回江东,占据江东四州四十五郡,后来又增加四郡,处于割据一方的诸侯,孙策死后孙权继承;

曹操因王允用计诛杀了董卓后,西凉起兵杀到京城又杀了王允,控制了朝廷汉幼帝又被一些宦官偷出到处躲藏,后来朝廷一些官员就邀请曹操带兵入朝保架,正中曹操下怀,从此曹操就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逐鹿天下的的讨伐战争;

刘备在没有地盘,没有封号的情况下,为了恢复汉室江山,驱逐曹操控制朝廷的局面,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硬是在刘章的领地蜀中打出一片天地成立了蜀汉政权。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仅仅只是曹操由汉献帝封为丞相,号令全国,但是东吴的孙权、蜀汉的刘备都不受曹操的节制,跟朝廷没有隶属关系。因此而引起的年连征战不休。

综上所述,孙权,刘备,曹操三人只有曹操拥有“名义上”的主公一汉献帝,而孙权和刘备由于汉献帝受曹操的控制,汉献帝刘协没有实际权力,所以他们二人就没有主公,一开始就自己是主公。其实汉献帝刘协受曹操的控制,实际上曹操也是自己是别人的主公。


昆仑之柏


魏蜀吴三国的领袖中,刘备是混得最惨的,而且是从头到尾都很惨。曹操是官三代,家大业大,还有俩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撑。

孙权那就更不用说了,江山都不用自己打,还没20岁就成了江东之主,典型的富二代,父兄给他把基业搞得结结实实,一出生就走到了别人的终点。

再看看刘备,那是真的惨,挂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却只能依靠卖草鞋过日子。为什么?因为东汉末年至少有100万汉室宗亲,你这一号连根毛都算不上。

因此刘备投靠的主公,那就多了去了。从最早的公孙瓒,到后来的陶谦,再转投曹操门下,继而投奔袁绍,最后南下到达刘表处,这才建立了自己的旗帜。


这家伙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奋斗的前20年一直过着漂泊的苦日子。反观曹操,一出场就是西园八校尉之一,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此后直接回家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队伍,丝毫不含糊,为啥?

家大业大你比得了?人家父亲的太尉都是花钱买的,你刘备做一个小县令都需要靠在战场上拼命,这就是差距。用川建国的那句话来说: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换一般人也就认命了,找个靠谱的单位上上班,朝九晚五,小日子勉强还能过得去。曹氏公司和孙氏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去哪儿上班都行。可刘备非要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整合了天下剩下的那些小公司,最后组建成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实在是让人赞叹。


曹操和孙权,一出场就是主公。

  • 官三代曹操:

曹操的爷爷曹腾,那是东汉著名的大宦官,把持朝政多年,捞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因此他收养的儿子曹嵩,也就有钱给自己买官了。

东汉末年这政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三公这种级别的官位,居然也能花钱买?曹嵩自己没什么本事,但是靠着义父留给他的家产,一路买官,青云直上,做到了太尉的职位。

一下子成为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看来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此后曹嵩退休,还不忘拉儿子一把,他将曹操也安排到了官场之中。

曹操刚出仕,那就是洛阳北部尉,洛阳是东汉都城,一出场就成了天子脚下的官员,可见曹嵩还是出了不少力的。此后曹操一路飙升,成为了汉灵帝身边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

在董卓乱政以后,曹操不愿跟着他为祸人间,所以主动离开洛阳,回到家乡招兵买马,联络上了曹家和夏侯家的宗室们,因为钱多,所以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队伍。

所以说曹操从起兵开始,就一直都是主公,只有别人给他打工的份,他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这就是曹操的特别之处。


  • 富二代孙权:

再看孙权,其实孙权最初是没有继承权的,因为江东的基业,不是他老爹孙坚打下来的,而是他老哥孙策打下来的。

而且孙策是有儿子的,虽然年纪小,但完全可以找人辅佐。可是江东局势动荡,天下大势不明,孙策不放心幼子上位,只好将大位传给了孙权。

因此孙权最早还是有主公的,这个主公就是他哥哥孙策。虽然是亲兄弟,可还是要明算账的。孙权属于捡了个漏,要不一辈子还是得服侍自己的哥哥和侄儿,成不了真正的主公。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脩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

在孙策死后,19岁的孙权立刻就成为了江东数百万人的主人。19岁的刘备还在卖草鞋,19岁的曹操才刚刚成为洛阳北部尉,可见孙权的起点是他们俩可望而不可及的。


刘备的起点,低得有点可怕。

相比较曹操和孙权来说,刘备真的是啥也不是。他们一个村的人,全都是汉室宗亲,上到七八十岁耕地的老农夫,下到刚刚呱呱坠地的孩童,都可以自称为汉室宗亲。

因此刘备这种平民出身的贵族,根本就不值一提。别说靠着这个招牌出去招摇撞骗了,就连一口饭他们都未必能吃得饱。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

刘备的父亲死的早,因此家里都靠刘备的母亲操持,隔壁的叔叔也时常接济他们家。刘备稍微长大了一些以后,便跟着母亲一起做起了手工艺品,那就是草鞋。

一般都是母亲在家编制草鞋,刘备再拿到市集上去卖,靠着这点手工艺品,刘备勉强能活下来。可这不是长久之计,刘备一直在想着出路。


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不考虑未来的路怎么走。被动地过日子,和主动地思考未来,在今后的日子里,绝对有天壤之别。

显然刘备是后者,在叔叔的资助下,刘备得以出去游学,这是刘备改变人生的契机。这期间他认识了著名的富二代公孙瓒,和他成为了同学,为以后的日子铺路。

游学归来以后,其实刘备还是啥也不是,混得太惨,依旧只能靠卖草鞋过日子。如果没有黄巾起义,刘备可能就被埋没了。

  1. 黄巾起义后,刘备在张飞的资助下,协同关羽、张飞一起招募了几百人,开始对付黄巾军,因功得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
  2. 此后他不满被收取贿赂,鞭打都邮,挂印而走,估计关羽挂印封金就是跟刘备学的。刘备辞职后投奔了老同学公孙瓒。
  3. 在徐州牧陶谦求救的时候,刘备向公孙瓒借了三千人马前来支援陶谦
    ,此后陶谦居然将徐州牧的位置让给了刘备。
  4. 好景不长,刘备的徐州被前来投靠的吕布给占了,刘备只好转投曹操门下。得知曹操的野心以后,刘备果断与之决裂,重夺徐州不成后,只身逃亡到了袁绍处。

关羽战败后投降了曹操,帮着曹操杀了袁绍不少兵马,因此刘备觉得很危险,便再次逃窜,这才到了荆州之地,成为了刘表的部下。


总结:靠自己的努力,没什么不好的。

很多人在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刘备的人生经历。前半生刘备基本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从来没有一个安稳的栖息地,但是刘备没有放弃过。

他可以不断转投主公,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才是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应该要拥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