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到了年底,各類金融機構又開始要公佈理財產品的淨值報告了。今年還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金融監管部門要求各個商業銀行,提前將前兩年的智能存款產品進行清理,結構化存款也進行清理。這樣就導致很多投資人資金提前回流,但是面對目前很多理財產品頻頻出事的局面,那麼未來還能買理財產品嗎?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很多投資人也注意到,本來按照監管部門部署的工作安排,涉及到理財產品管理的《資管新規》,本來應該在2020年年底正式實施。但是監管部門又發新通知,繼續延長過渡期要到2021年底才正式實施。資管新規意味著未來所有理財產品都不會承諾剛性兌付,那為什麼又延長了呢?難道剛性兌付還是會保留嗎?

從保護投資者長遠利益看,金融機構打破剛性兌付絕對是一件好事,實行“買者自負”的風險分擔原則是理財產品市場的大趨勢。但是前提在於:監管部門和理財產品的管理人機構及相關服務機構,他們的整體業務能力要跟上新規的要求。

未來假如理財產品出現風險,或者跌破淨值,要能清醒的分開各自承擔的責任,否則就變成了投資人承擔了所有損失。破除剛性兌付變成了金融機構的擋箭牌和豁免權,隨時脫責。監管的長遠戰略安排會落空。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那麼我們通過現在顯示出來的理財產品的現象,來分析未來的理財趨勢:

1. 為什麼要延長《資管新規》實施過渡期?有可能監管部門通過各金融機構的自查自糾,發現金融機構管理人風險很大。假如貿然實施,將會出現很多理財產品的出事和違約,從而金融機構會將損失全部讓投資人承擔,造成金融不穩定局面出現。

延長新規的實施期限,金融機構可以有時間作一些調整安排,將風險降低,給予投資人更多保護,降低風險損失可能。這樣看來,現有的理財產品如果不出極端事件,基本上是可以保住兌付的,不用過於擔心。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2. 從目前漩渦中的信託理財產品暴露出來的情況分析,整體表現是管理人未能。做到盡職管理,都存在理財產品設立流程、底層資產的風險識別、底層資產購買審批、底層資產存續合規管理,以及管理人管理記錄方面有著很大的瑕疵,甚至是履職不到位行為。

那麼未來破除剛性兌付後,誰能有效的將這些行為識別出來,到目前還是難題,未來趨勢還得增加第三方中立機構,才能繼續推行破剛性兌付。

3. 作為投資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理財產品責任呢?從法律意義上講。投資人在出資之後,僅僅只能應該承擔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的市場交易盈虧,以及系統性風險。例如房地產信託產品投資人可以承擔房產跌價的風險,但是絕不能承擔房地產虛假而產生的損失。

現在暴露出來的問題是管理人未能有效管理,可能購買底層資產時就是虛假的,風險發生後的內幕操作,以及轉嫁損失給投資人的嫌疑,這就是目前的主要矛盾所在。未來的趨勢是,監管的有效性能跟得上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必須得有一套稽查機制,可以識別金融機構管理人的各種行為,從而清晰的將責任分開。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4. 現在暴露出來的問題在於:管理人的專業盡職風險和道德風險是非常大的。例如著名經濟學家某祖六的信託產品就暴露了道德風險。管理人想將全部利潤都賺走,不給投資人任何的利潤分配。而管理人的專業盡職不夠在假黃金信託產品事件就暴露無疑。那麼針對管理人的追責和處罰做好準備了嗎?

依照資管新規,其實這方面還是有一定空白點,在破除剛性兌付之後,管理人面臨的處罰都很輕微,而且很有可能對個人也是無足輕重的。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如果管理人失職或者發生道德風險,機構要承擔機構責任,個人要承擔個人責任。這些責任包括並不限於高額的經濟處罰,以及刑事追究責任。就如同我們新的證券法一樣,其中的處罰條款就是非常之嚴厲。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在這一年延長的過渡期內,估計監管部門會繼續完善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要等待時機成熟。

1. 加快推行理財產品淨值化的進行。用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去消化歷史遺留問題。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天天公佈理財產品的經營結果,投資人可以隨進隨出。現在各銀行也在不斷提前結束原有理財產品,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都是淨值型理財產品了。加大公平、公正、公開的理財產品發行和管理機制。

2. 對於理財產品的全流程進行陽光下規範監控。所有理財產品在募集和營銷時候全部遵守規範,信息充分披露。在購買底層資產時履職盡責手續齊全。在產品存續期履職盡責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風險發生後及時告知投資人信息充分披露。在處置風險時會同投資人一起進行。每一步都能取得相應的證據和獨立第3方的公正判斷。

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破剛性兌付這麼難?投資人看未來4趨勢信號

3. 建立一套高效的處理理財產品糾紛的流程,以及更公開透明的調查和處理過程,未來是監管的新任務。如果監管僅僅是金融機構的上級管理機構,那麼取得投資人信任難度太高了,引入第3方機構全程參與,可能是未來的管理大趨勢。好

對於投資人來說,理財比賺錢更重要。未來在以上3大項工作沒有完成之前,開展破剛性兌付,可能導致投資人用腳投票,全部逃離理財產品市場。同時也會導致監管機構的信任度下降,金融機構的美譽度越會大降,社會的和諧穩定受到影響。那時候,誰人還敢買理財產品呢?#理財大賽第三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