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退場大限將至:出借人應審時度勢 摒棄剛兌幻想

近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央視節目中的一次談話,再次讓輿論的焦點集中到網貸平臺身上。曾經高舉金融創新的網貸平臺,從最多時的五、六千家逐步清退,到今年6月底只有29家在運營。事實上,P2P行業的專項整治已近尾聲,不少出借人在是留是退的選擇中來回糾結,無法審時度勢做出清醒的判斷,還有出借人沉溺於“剛性兌付”或本息全回的美好願望裡不能自拔。從情理上講抱有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畢竟很多人剛開始是抱著儲蓄的心態來投資P2P,但從理性認知上來講,不得不戳破這種一廂情願的幻想。


出借人需要深刻認識到,P2P平臺是信息中介,做的是信息撮合服務,不參與借貸交易,所以也不對出借人的本息進行擔保,平臺可以做到的是儘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幫助出借人減少資金損失。就如今清退大限即將來臨以及逾期每況愈下的局勢而言,建議出借人要打破剛性兌付的執念和幻想,儘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債轉、及時止損才好。


去剛兌是P2P的真實底色


在理財項目中,我們總是聽到“剛性兌付”這個詞,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新概念,總結起來就是五個字:保本保收益。具體到網貸行業,剛性兌付是指出借人在出藉資金的過程中,網貸平臺承擔了對出借資金安全保障的全部責任,一旦標的到期無法按約兌付,平臺便會自行“兜底”,墊付本金或本息的現象。但實際上這樣的承諾是與P2P平臺自身的定位徹底背離。


P2P行業相關管理辦法中明確強調網絡借貸機構作為信息中介機構的定位,信息中介不是信用中介,是不允許設立資金池的。基於這樣的定位,合規經營的平臺是根本無法實現剛性兌付的,所以去剛兌也是政府與行業很早就提出的要求。


打破剛性兌付不僅是P2P行業如此,長期以來在諸多理財渠道亦是如此。要知道,任何投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剛性兌付的概念本身就與金融市場的規律相矛盾,想要獲取高收益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其實,P2P和銀行理財、買股票、基金、資產管理一樣,都屬於投資行為,有風險是肯定的,沒有平臺兜底的做法,所以才會常有某人炒股血本無歸諸如此類的新聞報道見諸媒體。換句話說,股民炒股賠了錢,國家總不能因為個人投資行為失誤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這於理於法不合。再舉個例子,中介賣房子,沒聽說過哪家房產中介要給他們賣掉的房子保險,保它不會塌、不會漏、不會被火燒。


出借人的當務之急:拋棄本息全回的幻想 儘快債轉及時止損


不難看出,網貸行業終局已定。郭樹清在節目中就談到,網貸平臺監管經歷了很痛苦的階段,現在走到根本性的轉折,專項整治工作可能年底就會基本結束,轉入常規監管。


大型網貸機構的清退工作多數仍在進行中,存量越大往往意味著壞賬規模較大,問題也比較多,因此良性退出並不容易。股東和平臺的實力、資產質量、合規程度以及監管方的態度、新業務開展情況等,都將影響平臺的退出進程。早在今年4、5月份的時候,一些大平臺的出借人還可以本金全回退出,但近幾個月來,隨著內外諸多因素影響,催收難度增加,明顯資金回籠壓力增大。在全國範圍內,P2P平臺待回收資金數額巨大,平臺回款艱難將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常態。


這也對應著出借人的退出策略如何制定。其實,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意味投資者的資金全部會竹籃打水,從目前來看,P2P平臺的兌付方式包括商城(以物抵債)、2-5年內進行兌付、打折債轉、債轉股、債權轉給第三方等。出借人們特別是急需資金回籠的出借人,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決策。考慮到投資過程當中隱含的機會成本和價值成本,建議出借人不妨選擇債權打折,儘快收回一定本金。


綜上,越是關鍵時期,越要保持理性和冷靜。作為出借人,在整個P2P行業走向末途的節點,更應保持清醒,拋棄任何平臺能夠實現保本保息的剛性兌付的幻想,儘早下車,早日落袋為安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